鎮南月琴流傳于楚雄彝族自治州南華縣龍川鎮,因南華舊名鎮南縣而得名,鎮南月琴當地俗稱“弦子”,制作歷史悠久,清代即譽滿三迤,光緒《鎮南州志》載:“州人楊氏世襲其業,所造者皆有美音,市之者甚重”。舊時的作坊多集中城內,有抱月齋、得月齋、得月樓、玩月軒等約20余家,以抱月齋店主郭純熙所制最為著名。
鎮南月琴工藝精巧,造型美觀。取材有楸木板、水冬瓜木、香筍竹、弦線等。全琴由琴桿、琴簪、琴鼓、琴品、釣魚臺、琴膽等6部分組成。琴桿頂部雕有“老龍含珠”,下置13個竹制琴品直達琴鼓中部,兩側置琴簪(弦紐)四個,琴鼓雕鐫“雙龍搶寶”等精致民族圖案,內專置系有銅錢一枚之鋼絲稱“膽”,弦絲系于琴簪及琴鼓正中下部之“釣魚臺”上。制作共有10道工序:制琴框;制琴板;在琴板上刻花紋(如鏈子圖、火把、龍等);制琴桿;制調弦桿,俗稱弦耳朵;制龍頭;制弦臺(7~9個不等,7個弦臺的月琴只能演奏彝族歌曲,9個弦臺的月琴可以演奏流行歌曲);制弦碼;裝弦線;上漆并在琴板中間安裝一塊小鏡子作為裝飾。做工精美,玲瓏剔透,音色清脆悅耳,節奏鮮明。
多年來,鎮南月琴久盛不衰,成為民族樂團(隊)中必不可少的樂器之一。鎮南月琴不僅是深受專業、業余文藝工作者和民間藝人喜愛的樂器,它還是一件工藝精良的雕刻工藝美術品,有較高的鑒賞和收藏價值。遠道慕名求購者甚多,除售云南各地外,也銷往美國、泰國、緬甸等國家。目前,能制作鎮南月琴者僅有龍川鎮西云社區54歲的郭慶云和岔河村委會42歲的李樹明,兩位藝人都沒有徒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