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銅工藝屬民間傳統金屬加工工藝,流傳于會澤縣、昆明市及東川(現為昆明市東川區),已有300余年的歷史。
斑銅,因天然銅礦中含有各種金屬,經冶煉熔鑄后形成橘紅色的斑紋而得名。斑銅有“生斑”、“熟斑”之分,生斑由高品位天然銅礦石加工而成,斑礦罕得,原料不易,產品甚少,極為珍貴;熟斑用工業熟銅通過獨特的冶煉熔鑄加工而成,工藝雖復雜,但原料豐富,產品較多。生斑制品晶斑锃亮璀璨,富麗典雅,重量輕,色彩自然,光斑立體感和光澤度較好。斑銅制作工藝復雜,技術要求極高,一般均要經過鍛打、成型、燒斑、顯斑、露斑等二三十道工序,歷時兩三個月才能完成。主要品種有香爐、蠟臺、火鍋、鼎、盒、瓶以及各種工藝品。
會澤斑銅制作技藝
會澤斑銅工藝流傳于曲靖市會澤縣,迄今己有300余年歷史。1914年,會澤斑銅曾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得銀獎。其后,產品遠銷日本、美國、澳大利亞和東南亞國家,在國際上享有一定聲譽。
選料是斑銅加工工藝的關鍵,會澤斑銅對原材料的要求非常高,精選會澤、東川一帶出產的天然銅(含銅量100%)為原料。用粟炭溫火冶煉生斑,待純銅原料燒紅略顯白色時取出,進行手工鍛打,然后對初成品手工打磨、拋光,最后進行精加工。制作工藝精湛,造型美觀,色彩美侖美奐,主要品種有香爐、蠟臺、火鍋、鼎、盒、瓶以及各種工藝品,代表性作品為雙龍抱耳瓶。會澤斑銅曾被指定制作云南省第二屆傳統民族體育運動會獎杯。
會澤斑銅技藝傳男不傳女,無文字記載,全憑口傳心授。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因受原材料的限制,加工程序復雜,成本較高,生斑工藝已面臨難以為繼的境地,目前只有3家還能加工,其中歷史最久、名聲最大的當數張克康家,已傳至第12代傳人。1999年,張克康被云南省文化廳命名為“云南省民族民間美術師”。
昆明斑銅制作技藝
昆明斑銅制作工藝從會澤、東川等地傳入,已有300多年。
斑銅工藝復雜,造價高,原料稀少,發展至民國年間出現了人工合成的斑銅制品,人們為了區別于原來的斑銅就稱之為“熟斑”。熟斑通過獨特的冶煉熔鑄加工而成,產品較多,但光澤度沒有生斑好。民國時期,昆明寶鴻號王吉興制作的斑銅最為有名;南郊官莊人栗長青“造化廬”所制的關圣像多雜以紫銅、黃銅、白銅,風格獨特。
昆明斑銅工藝工序繁多,有選料、除雜質、出毛料、初劈、出殼子、升起來、勒口、成形、打磨、燒斑、鬧斑、煮斑、露斑、護漆等10多道程序。昆明斑銅以前主要在家族內傳承,傳男不傳女,新中國成立后云南省手工業管理局集中一批斑銅藝人,進行規模生產,1978年成立昆明市工藝美術廠,專門設立了斑銅車間。1980年,斑銅車間改為昆明市斑銅廠。他們對工藝進行改進,不僅生產傳統工藝產品,還開發了現代題材的產品。在造型上不僅繼承和發揚了傳統特色,還汲取了古滇青銅和中原青銅文化的藝術營養,并結合現代雕塑手法和先進工藝,在充分顯示斑花特點的前提下輔以簡潔洗練的裝飾圖案,使其達到藝術的完美和統一。
昆明斑銅產品主要包括實用性的生活用品和觀賞工藝品,造型典雅,原料獨特,稀罕而華貴,享譽國內外。現已有了一批代表性作品如牛虎案、孔雀瓶、驚鹿、大象、孔雀明王、大犀牛、薰爐等,多次獲得輕工部和省、市優質產品稱號,并作為國家收藏珍品和向外國元首饋贈的國家級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