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寨村、賀姐村所在的臘撒村委會位于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縣戶撒壩子,背靠山坡,前臨隴川縣至盈江縣的公路,交通便利。戶撒河從壩子間穿流而過,海拔1430米。生態環境好,村寨周圍森林植被保護較好,以亞熱帶常綠闊葉樹種為主,森林覆蓋率54%。村子附近有曼旦水庫、戶撒河和天然草場,風景優美。建村時間可追溯到明代,系阿昌族自古以來的聚居地,是著名的“戶撒阿昌刀”的產地。全村共計71戶,361人,均為阿昌族。人均耕地面積1.85畝,人均收入847元(2003年)。
民居建筑總體保持傳統風貌,傳統民居以木結構為骨架,以土坯為外墻,兩寨木結構穿斗型建筑占90%以上,寨中古跡較多,道路都為石板鋪成。居住習俗仍保持傳統,有寨神、佛寺、佛塔等,既是村民宗教信仰的標志,也是村寨的景觀組成部分。
新寨村、賀姐村有自己的社團組織“青年頭”,每寨都推舉自己的“伙子頭”、“姑娘頭”,負責組織村寨里的節日和文藝活動,處理青年事務等。保留傳統的紡織和打制銀飾、阿昌刀工藝。許多家庭世代以打刀為業,新寨主要打制長刀。
阿昌族婦女服裝為黑色,用手工紡織的棉布縫制。上著對襟中袖藍色小翻領外衣,兩邊袖口套一對白色袖套,下穿兩層裙,系黑色腰帶和彩色毛線,小腿綁黑布縫制的綁腿;扎包頭,用各色毛線纏繞和裝飾鮮艷的毛線球和絹花,左耳上方佩帶一朵金屬花。男子上穿黑色立領對襟衫,下穿黑色長管大筒褲,系布腰帶,喜在腰間佩短刀;白布包頭,腦后飾物為一串毛線球。男女均喜愛銀飾。
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道教、自然信仰等。每年有賧佛、關門節、開門節、浴佛以及祭祖先、地方神、谷神、樹神、火神、灶神、井神、寨神等活動。
阿昌族無文字,采用漢文和傣文,依據農歷和傣歷進行生產活動和節日慶典。民間文學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有史詩、民間故事、神話傳說、戲劇和歌謠等。有創世史詩《遮帕麻和遮咪麻》、神話傳說《旱慨》、《菜贏與納康》、《班寺白塔》、《阿昌族遷居戶撒壩的傳說》、《戶撒定居》、《頭人》、《戶撒刀的傳說》、《三兄弟打鐵》、《阿芒和阿衣》、《三把金刀》等20余部。新寨阿昌族習慣每個人都要學習阿昌族的民間歌舞,講阿昌族的民間故事,傳承情況較好。阿昌族在各種節慶和舉行禮儀活動時要聽唱各種古歌、敘事詩或聽長輩講傳說故事,在農閑和勞動之余,大家也聚在一起互相講述聽到的故事。
阿昌族民歌形式多樣,音樂富有節奏感,歌詞樸實生動,曲調優美動聽。民歌主要有“相勒摩”、“相作”、“相勒吉”、敘事歌、祭祀歌等。其中,“相勒摩”、“相作”、“相勒吉”是男女青年對唱情歌,歌詞均是即興創作。敘事歌、祭祀歌則在祭天地、祖宗、送谷魂、葬禮、節日時專門由祭司“活袍”演唱,遵循前人傳下的歌詞和傳統格式,演唱方式以問答、朗誦與歌唱相結合進行,旋律語調抑揚頓挫。主要調式有“麻朗朵”、“毫直腔”等十二屬花木調和“七雜”、“責勒雜”等。
傳統節日慶典包括“阿露窩羅”節、關門節、開門節、潑水節、火把節、春節等。“阿露窩羅”節每年農歷九月初十進行,主要是為了迎接“個打瑪”(釋迦牟尼)的靈魂回到人間,共慶豐收,并預祝來年豐收吉祥。
體育健身、娛樂活動等保持著傳統形式,設有專門的練武場“拳列亞”,外村人和婦女不得入內,本村男子則可自由進入,不限年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