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宋行政村地處思茅市西盟佤族自治縣岳宋鄉政府所在地,下轄13個村民小組(自然村),永老寨是其中的一個自然村,地處南錫河東岸的山區地帶,海拔860米~1300米。全寨78戶,312人。人均耕地面積1.7畝,人均純收入444元(2003年)。岳宋為佤語,“岳”為寨,“宋”為大平,意為大平寨。本地居民是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由巖懷父子從西盟依體(永宋)遷居于此的。
永老寨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在社會公德、生活起居、勞動生產、心理素質、節慶活動、文藝體育、宗教信仰等領域,佤族的傳統特色仍然得到傳承,在西盟佤族中具代表性。該寨自然生態環境良好,主要以大榕樹及周圍的佤族傳統民居為標志。干欄式傳統民居風貌保存較好,有獨特的建房習俗和禁忌。永老自然村已被岳宋鄉政府列入“佤族民俗旅游文化村”建設項目。
岳宋佤族婦女服飾美觀大方,艷麗簡潔。身穿披肩或無領短衣、無袖緊身短褂,腹部裸露,下穿長至膝蓋的前開口短裙。留披肩長發,頭戴銀箍或篾箍,戴耳環、銀項圈和彩珠串、銀鐲,腰間和腳腕都圍著數十道漆涂制的藤篾圈或蘆谷、料珠串,小腿裹布套。男子服飾各村寨大同小異,多數成年人習慣纏黑、紅、綠、黃4種顏色的包頭,上穿長袖無領或無袖黑布短褂、對襟衣,下著短而寬大的齊膝黑布褲。戴手鐲、項圈和料珠,肩背挎包,腰佩長刀,攜帶弓弩或梭鏢。個別男子耳朵上還穿孔戴線穗。
永老寨目前多數人家有自制的簡易織機,中老年婦女一般都會織圖案古樸的土布,多以黑、紅、黃、綠色織成菱形等各種圖案。有文身和染齒的古老習俗。
信仰萬物有靈,過去祭祀活動頻繁。佤族民間文學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廣為流傳的神話故事有《司崗里的傳說》、《野豬與小鳥的故事》、《勐梭龍潭的傳說》、《烏龜背上銅鼓花紋的來歷》、《石馬》等56個。
佤族素以能歌善舞著稱,民歌也以其質樸的音調和粗獷的風格而獨具特色。民歌有敘事歌、山歌、勞動歌、情歌、舞蹈歌、風俗(祭祀)歌、兒歌等種類。演唱形式有獨唱、領唱、對唱和合唱。佤族音樂節奏鮮明,旋律與語調密切相關,有多種調式。一個樂段內多運用調式交替,常見出現的有滑音、裝飾音和顫音,使之富有柔和抒情的特點。主要樂器有木鼓“克羅”、吹奏樂器“得”、獨弦胡(琴)“整瓦”等。
民間舞蹈題材廣泛,風格各異,有21種共207個套路。有古老的祭祀舞蹈,有反映勞動、傳授生產技能的舞蹈,也有表現生產、喜慶祝賀的自娛性舞蹈,還有舞姿優美的表演性舞蹈以及模擬動物舞蹈。具有代表性的舞蹈有《木鼓舞》、《甩發舞》、《舂新米舞》、《賀新房》等。
佤族木雕大部分刻在人頭樁、牛角叉、牛尾巴樁、木鼓和窩郎房的“鬼門”上。內容有人像、牛頭及各種動物和方格花紋,雕刻工具有斧、大刀、長刀和小刀。繪畫多繪于“窩朗房”(大房子)的四面板壁上,有各種大小不同的人像、牛、馬、鹿及各類野生動物。
民間傳統體育主要用于強身健體及節慶活動的比賽和表演,包括抱頭摔跤、摟頸摔跤、摟腰摔跤、梭鏢、跳木鼓、射弩、爬竹竿、頭戰、舉臀翻天、馬踢腳、前后踢腳等。游樂活動有打陀螺、斗雞等。
佤族傳統節日主要有新米節“優格拉阿龍”、拉木鼓“克魯克羅”、新火節 “優俄土老”、蓋大房子(窩朗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