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彌勒縣西一鎮起飛村委會紅萬村,地處彌勒縣西一鎮南部15公里處。紅萬村民小組由大寨和小寨組成,現有居民313戶。人均耕地面積1.73畝。2004年人均經濟收入1128元。紅萬村大、小寨現存民居有土木結構式傳統民居、磚木結構式傳統民居及磚混結構非傳統民居3種,其中土木結構傳統民居具有冬暖夏涼的特點。保留的傳統建房習俗包括擇地基、選向址、選材料、鋸圓木、豎柱、進新房等過程。
紅萬村交通便利,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至今仍保留著祭火、祭密枝、祭龍、祭山、祭雨等傳統民俗祭祀活動。祭密枝神,阿細語稱“咪吉來布仙”,每年農歷二月初二都要祭拜密枝神。農歷二月初三祭火神,阿細語稱“木鄧賽祿”,整個祭祀流程保留完整,用鉆木取火、送新火種、跳火等活動祈求五谷豐登,六畜興旺,村寨平安。另外還有祭龍、祭摔跤神、山神、雨神、火把神等民俗活動和火把節、祭火節等傳統節日,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習俗與漢族相同。
紅萬村婦女擅長刺繡,花花草草、山水林木、飛禽走獸都是其選取的圖案,所繡花樣主要用于背被、圍腰、衣領、包頭、挎包、袖口等物件的裝飾。該村服飾上仍保留著傳統習俗,男穿麻布褂,著深色褲,現在基本上都著漢裝;女上衣呈長袍形,前稍短,后略長,袖、領及胸前繡有各式圖案,衣長過膝,顏色多以黑、灰、白為主,系白底黑條花麻布圍腰,腰帶用紅、綠布搭接,繡有圖案,繡花挎包挎在肩上。阿細婦女尤喜佩戴銀首飾,如手鐲、戒指、耳環等。婦女頭飾極為精巧秀麗,將頭發梳成辮子,用黃草、紅毛線、珠飾、貝殼等把頭發繞在頭上,包上包頭,包頭用青、黑布做成,繡有花紋,長5尺,寬4寸,兩邊繡有花紋,佩戴時用包頭繞頭發4圈,折成4疊,前別一只彩帶花,獨具特色。
民間文學在紅萬村阿細文化中有著重要的地位。紅萬村現存的民間文學豐富多彩,神話故事、歌謠、諺語等主要靠口頭流傳,傳播方式多樣靈活,據不完全統計,紅萬村口頭傳說的神話傳說有《飛馬的故事》、《阿彩的故事》、《祭火的來源》、《阿細跳月的傳說》、《阿細姑娘的紅綠腰帶》、《洪水泛濫》、《兄妹成家》等。阿細民歌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有《阿細先基》、《西山謠》、《阿細人的歌》、《阿細民歌》、《祭祀歌》等。其中,《阿細先基》是阿細詩歌和曲調的總稱,主要流傳在彌勒西山阿細人中,是一部記述阿細人起源發展的完整敘事長詩。民間音樂有笛子曲、四弦曲、嗩吶調、響篾調、樹葉調、大三弦調、小三弦調、三胡調、戲樂調、鼓樂調等。紅萬村阿細人能歌善舞,集體性即興舞蹈“阿細跳月”舞姿輕盈舒展,動作歡快跳躍。還有霸王鞭、刀叉舞、梭鏈舞、獅子舞等阿細民間舞蹈。傳統體育活動包括摔跤、秋千、磨秋、踢毽(樹葉毽)、陀螺和球類等,其中摔跤尤為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