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時間:2024-12-15 15:00
觀看人次:8398
直播時間:2024年12月15日15:00-17:00
直播主題:云南非遺公開課:西雙版納專場
傣族織錦技藝
傣族織錦技藝廣泛流傳于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傣族村寨,多以家庭為單位編織和銷售,在景洪市嘎灑鎮“傣錦之鄉”曼暖典村、勐罕鎮曼聽村、勐養鎮等地有大批技藝高超的傣錦藝人。傣族織錦技藝歷史悠久,明代已有“絲幔帳”“絨錦”等傣錦貢品。 傣族織錦技藝多以白色或淺色為底色,加以各種彩色的絲線與金銀線交織復雜花紋,制品精致艷麗,質樸簡練。織錦時,先設計圖樣,用棉線制作“紋版”,在木架式織機上按樣式安排不同顏色的經線和緯線,然后織出圖案各異、色彩豐富的傣錦。傣錦以棉錦居多,按色彩可分為素錦、朱錦、花錦。圖案有幾何圖形、花草樹木、飛禽走獸、日月星辰、亭塔樓閣、海浪波濤及抽象圖案等,形象生動,輪廓鮮明。傣錦注重紋樣的對稱性、對比性、連續性,疏密結合,具象抽象結合,構思巧妙,手法獨特。制成品有挎包“筒帕”、佛幡“棟”、床單、墊褥、枕頭、門簾等。 2008年,傣族織錦技藝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傣族象腳鼓舞
傣族象腳鼓舞主要流傳于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廣泛分布于傣族聚居的河谷平原地區,在景頗族、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哈尼族、拉祜族、基諾族等少數民族居住的半山區、山區地帶也有流傳,是各民族普遍流行的傳統舞蹈。 象腳鼓舞在傣族中的表現形式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鼓人合一的擊鼓而舞,鼓隨人動,人隨鼓舞,其中含單人舞、雙人舞、對舞、群舞。另一類是隨鼓而舞,眾人在領舞者的引領下,翩翩起舞,傣語稱“嘎光”或“凡光”,體現了傣族舞蹈“三道彎”和“一順邊”的藝術精髓。象腳鼓舞生動豐富,套路多變,技巧難度高,鼓點節奏變化多樣,鼓語傳情達意精準,已融入到德宏州、西雙版納州各族群眾的生活、生產、節慶、聚會等方面。象腳鼓舞是了解傣族社會生活演變的鮮活例證,是傣族古代狩獵文化的形象詮釋,體現了傣族舞蹈文化的審美傾向,對研究傣族歷史和音樂舞蹈發展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2008年,傣族象腳鼓舞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傣族慢輪制陶技藝
傣族自古喜愛用陶,據明錢古訓《百夷傳》記載:傣族器皿“所用多陶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的曼斗寨、勐罕曼巒寨、勐海縣曼扎寨及勐龍寨等傣族村寨至今仍然流傳著傣族慢輪制陶技藝。 傣族慢輪制陶技藝的工具由帶有花紋的木陶拍、卵石、竹片、木板、木錘、小簸箕等組成,原料取自各地盛產的粘土,有取土、曬土、篩土、加沙和泥、安裝轉盤、制坯、涼曬、燒制等工序,制品主要有鍋、罐、甑、壺等。其中以土鍋最有名,土鍋煮出的食物易熟味美,盛水則清涼爽口,煎藥能保持最佳藥性,深受當地群眾的喜愛。 2006年,傣族象腳鼓舞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傣族章哈
章哈,又譯作贊哈,意為會唱的人,既是歌手稱謂,也指傣族歌手演唱傳統曲調的藝術表演形式。主要流傳于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及普洱市的江城、孟連、景谷等縣傣族和部分布朗族村寨。 章哈是傣族群眾喜聞樂見的傳統藝術形式,在傣族社會生活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歌唱范圍非常廣泛,每逢傣歷新年、關門節、開門節、祭寨神、賧佛、賀新房、婚嫁、孩子滿月等場合,都要請章哈演唱。主要有獨唱、對唱和賽唱三種演唱形式。根據伴奏樂器不同又可分為兩種形式:一種以傣族拉弦樂器“玎”伴奏,演唱內容多為山歌、情歌,稱作“哈賽定”;另一種以傣族單簧吹管樂器“篳”伴奏,稱作“哈塞篳”,既有即興演唱,也有程式化的祝福歌、祈禱歌,還有固定本子的敘事長歌等,多在喜慶場合演唱。章哈有別于一般民歌,敘事性較強,具有抒情特征,其唱腔稱為“章哈調”,曲調由五聲音階組成,每句唱詞可長可短,可多可少,有多種押韻方式,平仄格律無嚴格要求,但注意聲調、語調與旋律升降走向大體一致,除末尾一個音節或襯詞可以拖長外,一般都與說話時的音長相近。章哈曲調與唱詞語調高低聯系密切,朗誦性與歌唱性有機結合,常用滑音、顫音、倚音等裝飾,柔美抒情。 2006年,傣族章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承辦單位: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西雙版納州文化館(非遺產保護中心)
手機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