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自義的家鄉是傈僳族的聚居地,在民間保存著傈僳族祭天古歌、故事傳說、占卜文書、天氣測算等珍貴的文獻資料,在民間傳唱的各種木刮、歌調更是包羅萬象,涉及傈僳族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熊自義從小聰慧過人,喜愛傈僳族傳統文化,后拜傈僳族音節文字的創造者哇忍波為師,學習傈僳族傳統文化和木刮調,通過自身刻苦努力,系統掌握了直魯木刮(放羊調)、尼義木刮(勞動調)、尼吃木刮(情調)、處于木刮(喪調)、馬華木刮(婚調)、闊時木刮(過年調)等調式,成為哇忍波碩果僅存的嫡傳弟子。他不僅向老師學習民族音樂,還繼承了老師勤勞儉樸、公正無私、樂于助人的好品德,是鄰近村寨節慶或婚喪嫁娶活動中不可缺少的核心人物。
近年來,熊自義還熱衷于傈僳族民間文化的傳承,組織了80人的阿尺木刮表演隊,每到農閑就進行排練,使村中年輕一代都能熟練掌握世代相傳的民間藝術,并在此基礎上,排練出五角星、八卦圖、字形圖案等復雜的隊形,觀看者嘆為觀止。2002年被云南省文化廳、云南省民族事務委員會命名為“民間音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