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至6日,臨滄市首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在滄江園亞洲微電影影院舉行,耿馬縣取得兩金兩銀一銅的優異成績。

省級傳承人賽丙在教授《馬鹿舞》的基本動作
耿馬縣參演的6個節目中,歌類:傣族歌曲《心上的姑娘》表現的是傣族小卜冒對心儀姑娘的愛慕之情和思念。組合形式演唱,開始以老傣調的唱法作引子,逐漸加入西洋樂器伴奏,通過歌伴舞,讓歌者的心思淋漓盡致的表達出來,此節目獲歌類金獎;佤族歌曲《龍潭水》獲歌類銀獎。舞類:節目《嘎朵》(馬鹿舞),通過把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馬鹿舞)的傳承人賽丙的教授過程搬上舞臺,將徒手學舞到到戴上道具舞蹈的過程有機融入一個五分鐘的成品舞,使觀眾能直觀的感受和欣賞到馬鹿舞傳承的魅力。得到評委和觀眾的好評,榮獲舞蹈類金獎;節目《擺桑鑾》,“擺桑鑾”在傣語里的意思是升和尚儀式,儀式特別之處是即將要當和尚的傣族小男孩騎在人肩膀上不斷地舞蹈。傣族全民信奉南傳上座部佛教。作為傣族男子,一生至少要出家一次,否則將會被視為沒文化、沒教養,而“擺桑鑾”升和尚儀式在別的傣族地區十分罕見,在孟定卻保持得很好,把這樣的儀式5分鐘的成品舞搬上舞臺尚屬首例。此舞獲“傳承獎”和“優秀節目獎”。樂類:通過把耿馬縣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傣族器樂“比東里”(三孔笛)配上多種傣族樂器(鋼片琴、音階铓、七音鼓)等合奏的《肯繞么頌》,把歌、舞、樂揉合在一起,再現傣族藝術的古韻古風。獲樂類銀獎。用耿馬縣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傣族器樂“牛腿琴”和傣笛進行合奏,用傳統的傣那歌調來唱頌芒團白棉紙制作技藝的傳承與發展,加入情景表演,情景表演內容為現場展示芒團白棉紙造紙技藝。獲得樂類銅獎。

獲舞蹈類金獎的《馬鹿舞》
獲傳承獎的傣族舞蹈《擺桑鑾》
領導和演員們合影
耿馬縣縣委、縣人民政府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參展工作。為做好各項籌備工作,特制定了《耿馬自治縣參加臨滄市第一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工作籌備方案》,成立了展演工作領導小組,為使參演節目有本土民族特色,又不脫離主題,耿馬縣宣傳部長、分管文化的副縣長多次組織召開編導會議,敲定參演節目,安排了20萬元工作經費,在排練期間多次到排練現場觀看,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使參演節目更具表現力,更難得的是耿馬縣縣長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觀看了參演節目的匯報演出,對參演節目給予肯定,鼓勵了參演人員,使演員在表演時充滿信心,取得了好成績。精心籌備的組織,得到臨滄市委、市政府的表彰,榮獲臨滄市第一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優秀組織獎。
通過展演,真實地展現耿馬縣部分省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及傳承人的特色內涵和精神風貌,推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深入開展。
文章:況國琴(耿馬縣文化館)
圖片:楊衛明(耿馬縣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