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5日至29日,省非遺專家組范道桂一行3人,在州文化館館長、州非遺中心主任邵平等領導的陪同下,對楚雄州申報的第三批省級非遺項目——祿豐縣大箐苗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武定縣貓街羅婺彝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大姚縣百草嶺彝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南華縣兔街彝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牟定縣蟠貓彝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等5個民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進行現場評估。
大姚縣曇華彝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
專家組不辭辛勞,利用五天時間,深入到每個保護區,通過認真聽取保護單位對保護區基本情況的匯報,參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展示展演,對保護區內民族民居、古建筑、古文物、自然生態環境等進行逐一查看評估,充分肯定了五個保護區自然生態較好,民族民居建筑特色鮮明,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豐富多彩,傳統文化形式和內涵保存完整。但也指出了存在的問題:一是武定貓街羅婺彝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申報保護單位為武定縣文化館和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按屬地管理原則,只能是武定縣文化館;二是大姚百草嶺彝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范圍太大,建議改為曇華彝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三是南華縣兔街彝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材料相對單薄,要求補充相關資料。
省非遺專家和保護區傳承人交談
燒土豆煮土鍋飯
保護區6歲的小“傳承人”在演唱梅葛調
保護區的畢摩傳承人
通過專家點評,使保護責任單位進一步明確了保護區的保護范圍和在申報工作中的注意事項,增強了責任心,提高了保護區代表性傳承人的積極性,促進了保護區工作的進一步開展。
文章、圖片:白愛榮(楚雄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