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3日,“中國石林首屆民族民間情歌節論壇”在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縣成功舉辦。論壇邀請了來自國內外的五十余位專家學者出席,共同探討民族民間情歌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和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發展前景。
8月13日上午,論壇組織專家學者到石林縣圭山鎮糯黑彝族傳統文化保護區進行實地參觀。內容豐富翔實的彝族文化博物館、技藝精湛的彝族刺繡、風格獨特的彝族民居以及彝族舞蹈撒尼大三弦、阿詩瑪選段、即興情歌對唱等展演給專家學者留下深刻印象。
阿詩瑪選段
當天下午,中國石林首屆民族民間情歌節論壇正式開幕。論壇由云南藝術學院副院長潘紅教授主持,中共石林縣委書記王冰致歡迎詞。他說,論壇的舉辦能夠暢敘友誼,擴大交流,加強文化合作,謀求文化發展。希望借此機會,深入挖掘、搜集撒尼民間情歌,打造民族文化品牌,讓撒尼民族民間文化大放異彩。
論 壇 現 場
云南省文化廳副廳長熊正益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傳統節日面臨有名無實乃至消亡的危機。我們不僅要守護傳統節日的核心內容,也要把時代的、民族的、群眾的內容融合進去,讓它更加具有傳統內核,更加具有時代精神,更加具有民族特色,更加具有世界影響。希望論壇能整合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為民族民間情歌傳承搭建展示交流平臺;能探索文化與旅游深度互動的新途徑,并形成制度,長期堅持辦下去。
省文化廳熊正益副廳長講話
云南藝術學院潘紅副院長講話
專 家 發 言
專家圍繞主題展開熱烈討論。深圳世紀華業非遺投資有限公司總裁李漯民先生做了題為《中華非遺傳承脈絡與產業化模式探索》的發言。中國藝術研究院人類學研究所李修建博士認為,倡導在七夕節唱情歌可謂是“傳統的發明”,但需考慮語言及如何還原傳統情景等問題。山東藝術學院文化藝術學院院長田川流教授就“如何對待作為非遺的情歌”發表意見,認為保護與開發如何統一是非遺保護的關鍵所在。他認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要持謹慎態度,要承認開發的必然性,但開發必須以保護為前提。石林縣人大副主任畢宏志博士從情歌的內涵與外延、云南民族的基本情況、云南情歌的基本內容、特質、情歌的創新與發展五個方面探討云南民族民間情歌的審美特征。
中國音樂學院趙仲明教授、中央音樂學院楊民康教授和中央民族大學黃建明教授就外來樂器與撒尼音樂之間的關系進行對話。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孫偉科博士提出“將阿詩瑪經典化”的觀點。武漢音樂學院田可文教授認為,要深入探討怎樣研究情歌、情歌與旅游的關系是什么、情歌如何傳承,建議論壇邀請更多相關學科的專家一起討論。云南省非遺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范道桂對七夕節的文化內涵做了專題解讀,提出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融入現代生活的傳統節日,結合時代需求對優秀傳統文化做新的解讀。納西族音樂第三代傳人和文光先生現場展示了他創作的納西族音樂作品。云南藝術學院文化學院院長陳勁松教授建議使論壇形成制度化、學術化、產業化的機制。云南省非遺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吳學源先生就“怎樣打造經典文化品牌”發表看法。云南民族大學楊德鋆教授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民族民間情歌的云南步韻,將論壇推向高潮。
民族民間情歌展演
論壇主持人潘紅教授對大家的精彩發言進行總結,充分肯定了論壇的奠基意義。最后,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尹家玉宣讀了《中國石林首屆民族民間情歌節論壇備忘錄》,獲得與會專家的一致認可。
論壇還精心籌備了“浪漫七夕?情滿石林”云南民族民間情歌展演,為來賓呈現一臺異彩紛呈的情歌盛宴。
此次論壇是推動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一次有益嘗試,也是建設云南民族文化強省的有益探索。論壇通過的備忘錄,將對我省民族民間情歌保護與傳承起到有力的推動作用。
文章:丁曉冰(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圖片:杜 彬(云南省文化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