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建立全國數字化保護工作體系和數字化保護標準規范體系,加快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工作,全面提升保護水平,7月9日至11日,根據工作安排,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中心)在大理市召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管理系統試點培訓會,正式啟動云南試點工作。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楚雄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大理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所相關領導和專業技術人員參加了培訓。
培訓會現場
近年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碩果累累,成效顯著。隨著保護工作不斷深入,尤其在當今科技迅猛發展的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傳統保護方式與時俱進的要求已日益強烈。2011年6月正式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文化主管部門應當全面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關情況,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及相關數據庫” ,國家第一次在法律層面明確了開展非遺數字化保護的必要性。文化部高度重視,2010年10月啟動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工程”,委托中國藝術研究院承擔建設任務,作為文化部“十二五”時期規劃項目,將按工程整體規劃,分階段逐步實施。這項文化與科技相結合的創新工程,旨在前期工作基礎上,通過先進成熟的數字信息技術,使我國大量珍貴、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真實、系統、全面地記錄,更加有效地保護、傳承和發揚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現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
去年以來,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中心)召開三次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管理系統試點工作地方研討會,通過對各省“非遺”數字化工作開展、軟硬件基礎、資源現狀等情況進行摸底調查,確定數字化管理系統試點單位和項目,有包括我省在內的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業務單位參加研討論證。緊接著,啟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管理系統試點工作。試點由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指導,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中心)管理實施,試點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具體組織落實,項目保護單位負責資源采集、整理、記錄和上報。采集記錄的數字化資源將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中心、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項目保護單位分別整理保存。我省2003年全面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普查申報中積累了大量豐富的文字、圖片及音像資料,開始了以建立數據庫和網站為核心的數字化保護工作,特別是數據庫的軟硬件設施建設在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業務單位中位于前列。今年6月,我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梅葛》和《白族扎染》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管理系統試點項目。
認真學習
系統整體框架圖
資源狀態流程圖
系統界面
本次培訓會,通過組織學習工作模式、系統使用、采集規范,明確技術要求等具基本內容,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項目保護單位分別安裝管理系統,配發《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管理系統用戶使用手冊》、《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管理專業采集規范》、《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管理通用技術規范》等三本教材資料,為開展試點合作,充分利用現代數字化技術手段采集、記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資源,加強數據庫建設打下了很好基礎,為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工作全面、深入開展創造了條件。大家普遍反映,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應依托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文化館等業務單位為主體,與基層非遺保護工作緊密聯系,互相促進。要把“數字化保護”納入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整體規劃,在設備、人員、資金等方面統籌考慮,給予保障。以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管理系統試點工作為契機,推動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再上新臺階。
文章:黃 琛(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圖片:馬秀娟(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