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8至16日——第八個中國文化遺產日期間,由文化部、澳門特區政府、云南省人民政府支持和督辦,文化部港澳臺辦、澳門文化局、云南省文化廳共同主辦的《根與魂——云南多樣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展示系列活動》在澳門舉行。作為展示活動三大內容之一——6月9日下午,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評審專家、國家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審專家、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理事、中國少數民族舞蹈學會理事、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云南省文物局專家組成員、云南民族大學楊德鋆教授應邀在澳門博物館學術報告廳作題為《云南多樣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弘揚》的專題講演。講演分邊陲云南——我國民族最多的省份、云南多樣性非物質遺產保護概貌、云南非物質遺產的璀璨魅力三部分,用簡明的文字和最具典型性代表性的400余幅圖片做成ppt視頻150頁,將秀美邊陲云南的多民族和多樣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狀貌、精彩點、特殊價值意義和保護傳承弘揚成果,形象生動地展現在聽眾面前。
講座PPT頁面
講演把各級政府宣布的云南8590項包含10個類別的單項性保護名錄、31項綜合性保護名錄——傳統文化保護區和3716名非物質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情況,及存在于民間未列入保護名錄的大量非物質遺產表現,保護工作歷程和斐然成績,經科學概括,集其精粹,擇選要例,邏輯清晰層次分明又重點突出地進行總體性介說。伴隨著款款道來的講述,ipad投影逐一播放相關畫面,諸如云南從高海拔雪山到低熱河谷雨林的壯麗絕奇山川風貌、邊陲特殊地理與人文場景、26個民族兄弟姐妹形象和居住特色、非遺國家級保護項目和保護區燦顏、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戲劇、民族節日風俗、民間手工技藝、保護傳承情景等,分門別類做簡要介紹——著重對云南非物質遺產品種多樣、形式多樣、風格多樣、內涵深厚多樣、文化遺產擁有者民族多樣、分布地域環境多樣、地域民族色彩多樣、傳統保護傳承與當代保護傳承方式多樣等特征,在一條古今相連的傳統的 “線”的串聯下進行通俗扼要活靈活現的闡述。講演既貫穿學術性、知識性,包容著大量文化信息,有適度的“面”和縱深,又留意于視聽形式美的呈現,有較濃的藝術觀賞性、趣味性,緊貼生活,通俗易懂,讓人親切可感,在視聽中留下難忘印象。此外,為適應澳門聽眾習慣及有助于和澳門同胞溝通與情感連接,提高講演效果,ppt畫面中還從“滇澳兩地相隔雖遠卻近在咫尺”的意念出發,穿插少量易于引起文化心理共鳴的“澳門元素”,即運用當地代表性文化象征物圖形植入視頻,造成文化無省(區)界,“滇澳兩地心相通”似的感覺,產生不同地域文化自然交流、交匯的效果。例如開頭第一頁畫面以天藍色山海為底襯,上浮金黃和大紅色文字“山茶花和金蓮花交相輝映/云南26個民族同胞向澳門同胞問候”,上下配以云南山茶花、大觀樓和澳門金蓮花、大三巴牌坊圖形,構成滇澳兩地人民心息相通的視覺意境,一開場便產生很好的回響;最后“祝澳門明天更加璀璨奪目”頁面則在云南民族熱忱祝福形象和陪襯象征傳統古老深厚的宋大理國畫卷、清代金色佛塔的布局中,加上代表澳門傳統信仰的媽祖雕塑形象、媽祖文化村大門和預示引領走向未來的澳門科技館建筑圖形,以示滇澳兩地同胞在有特定意義的文化遺產日期間相互文化呼喚、走近、相會、交融之情甚真甚切,同時借以表達加快文化建設發展繁榮的共同心愿。好聽,好看,90分鐘講演,聽眾始終聚精會神,興味絲毫未減。
著名資深文化人士、澳門博物館館長陳迎憲先生說,講演內容珍貴,豐富,生動,課件用繁體字感覺特別好,很感動,繁體字不僅符合澳門習慣,而且也是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往來這里交流的學者很少這樣做。他說曾到過云南開會兩次,云南民族多,印象很深,以后有機會還會去,去實地看看不同類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一位張姓女士說,講演讓她開闊眼界,學到好多平時沒接觸過的知識,云南風光美麗,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魅力,等有時間定要到實地去感受一番。
楊德鋆教授(左)和陳迎憲館長在講演現場 感受澳門文化:從博物館出來即入毗連的古跡名勝大三巴
這次由專題講座、非物質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現場手工技藝演示和云南民族民間歌舞表演構成的云南赴澳門的展示活動,以其絢麗多姿、內容豐實、形式鮮活、地域民族特色突出和水平出眾而廣受稱道,取得圓滿成功。
文章、圖片:停云
2013.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