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至17日,由國家文化部、云南省人民政府支持和督辦,由文化部港澳臺辦、云南省文化廳、澳門文化局聯合主辦的“根與魂?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活動在澳門成功舉辦。
展演開幕式6月8日上午11點在澳門銀河—東翼廣場舉行。云南民族歌舞表演團隊即興表演了白族歌舞、彝族曲調演唱和傣族舞蹈等,獲得在場觀眾的陣陣掌聲;紫陶燒制技藝、劍川木雕、白族扎染、傣族織錦技藝、烏銅走銀制作技藝、錫器制作技藝、普洱貢茶制作技藝、納西族東巴畫等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13名非遺傳承人在銀河東翼廣場,傣族篾編技藝、葫蘆絲制作技藝在盧家大屋集中進行技藝展示,讓公眾飽覽云南獨特多彩的民族文化。
根與魂—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歌舞在大三巴牌坊展演
同時,在澳門著名景點“大三巴”、鄭家大屋,彝族漢族哈尼族鼓舞《神鼓秧鼓秧佬鼓》、傣族傳統歌舞《孔雀象腳鼓舞》、白族傳統歌舞《八角鼓霸王鞭》、傈僳族歌舞《阿尺木刮》等云南民族民間歌舞節目逐一精彩亮相。
為期12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和民族歌舞展演,吸引了約8萬澳門市民和游客參觀,許多廣東市民看到展演新聞報道專程趕來現場,并給予了高度贊譽。銀河天翼廣場和盧家大屋的展覽(圖片、展品)將延至6月22日、23日撤展。
國內外媒體對“根與魂?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活動進行了報道。《中國日報》、新華網、《中國文化報》、《云南日報》、中新網等知名媒體,《澳門日報》、《市民日報》、《濠江日報》等澳門本土媒體對活動均進行了深度采訪報道。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人民網等進行轉載。
傣族傳承人現場展示技藝
澳門同胞對葫蘆絲深感興趣
外國友人與劍川木雕傳承人交流
在大三巴牌坊觀看展演的觀眾
值得一提的是,在澳期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展演各項工作有序進行,未發生任何安全和突發事件,這與澳門方面工作嚴謹,與展演組織工作穩步有序,與各位傳承人嚴守紀律、高度的責任感和榮譽感是密不可分的。
云南是全國民族種類最多的邊疆省份,具有民族文化的多樣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特色鮮明和豐富多彩,有90個項目(105個保護單位)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一直以來,云南大力創新和實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方式和保護措施,得到了文化部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而澳門地處沿海,東西文化在此交融共存,城市風貌特色獨特,于2005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目錄》;同時,有6個項目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粵劇亦已列入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兩者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各自都積累了可供共享先進的經驗,這些都是雙方加大交流、深化合作的重要基礎。
我省十分珍惜國家文化部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搭建的展示平臺,給予高度重視。此次展演以澳門為展示平臺,向澳門市民提供一個了解云南各民族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窗口,讓中外觀眾領略云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同時,有利于增進澳門同胞對中華民族文化的了解與認同,拓展文化交流合作的廣度與深度,加深了兩地人民的感情和友誼,促進云南與澳門之間的溝通與合作。
今后工作中,云南應與港澳臺建立長期合作機制,大力踐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展示工作,擴大對外文化交流,拓寬與國外及港澳臺地區的文化合作和研究工作,互相交流、學習,形成常態化,取長補短,兼容并蓄,努力讓文化藝術交流成果走進千家萬戶,落地生根,使傳統文化不斷傳承和弘揚。
文章:楊金杰(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圖片:董艷玲(云南省文化廳非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