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昆明市官渡區“迎南博”新農村文藝匯演頒獎儀式,在官渡區牛街莊滇戲博物館舉行。省文化廳廳長黃峻,廳非遺處處長蔡永輝、廳藝術處副調研員龐飛、省非遺保護中心書記尹家玉,昆明市官渡區文化體育旅游局局長海志強及官渡區文化館館長王德智等有關領導出席儀式,并為獲獎單位頒獎。
黃廳長講話
這次“迎南博”新農村文藝匯演歷時4天,從5月10日開始至13日結束。由官渡區牛街莊滇劇博物館民間藝人自發組織,以官渡區為主,有來自西山、五華、盤龍、呈貢、嵩明、晉寧、宜良等地65家農村業余文藝團隊的700余名演員參加,是近年來官渡區開展的規模和人數最大的一次農村文藝匯演活動。演員全部來自民間,具有很強的業余性和群眾性,參演節目均以農村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節目為主。有18個花燈、滇戲節目;24個花燈歌舞節目;87個舞蹈節目。這些節目中,既有廣大農民群眾自編、自導的花燈歌舞《交通法規靠大家》、《夸夸我的螺螄灣》;經典花燈小戲《七妹與蛇郎》、滇劇《楊門女將》;又有演員自己編排的撒梅族《原生態歌舞》等精彩節目。
匯演隊伍
演出滇戲
彝族演員
上臺領獎
滇戲是云南最具代表的地方戲曲劇種,有廣泛的影響和價值,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據介紹,牛街莊滇戲有200多年的歷史,曾經被老昆明人稱為“滇戲窩子”。 滇戲博物館于2009年成立,是我省第一家民間滇戲博物館。該館收藏了牛街莊老一輩滇戲藝人們遺留的劇本、曲牌、打擊樂、行頭、道具等。收藏品還有清末年間劇照140張、民國年間劇照376張、民國年間劇本16本,明末清初年間古戲服4套。特別珍貴的是恢復建成了清末年間牛街莊的古戲臺、古門頭,全部建材都是100多年前原始材料,十分珍貴。目前,該館有一支自發組成的60余人的業余滇劇團,安排每周六進行一場包括滇劇在內的文藝演出,免費為大家提供文化活動平臺、茶水和登臺表演條件,活躍了群眾業余文化生活。
牛街莊滇劇博物館館長張勇說,滇戲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既活躍了社區文化,也發展了農村文化建設。舉辦農村文藝匯演,讓民間文藝團隊匯集到官渡區牛街莊滇劇博物館,進行交流互動,使廣大群眾了解滇劇、認識滇劇,用歷史文化推動農村文化活動開展,對滇戲的傳承起到很大作用,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有效手段。今后要加倍努力,為把滇戲傳承下去、發揚光大做出更大貢獻。
文章、圖片:蘭明賢(云南省文化廳非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