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由文化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主辦,中國“非遺”保護中心、安徽省文化廳和黃山市人民政府承辦的,首屆中國(黃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展,在黃山市隆重開幕。文化部副部長董偉,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肖天,文化部非遺司司長馬文輝,安徽省、黃山市等有關領導出席開幕式。出席開幕式的還有韓國、瑞士、瑞典等國家友好城市代表,全國知名非遺保護專家學者,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文化主管部門領導,以及各地非遺傳承人,安徽省有關部門領導,新聞界和社會各界朋友。
大展從11月7日開始,至11日結束。包括開幕式、大展文藝晚會、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作品精品展、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黃山論壇以及年度主題活動等六項內容。全國31個省(區、市)的237個國家級項目和241名傳承人參展。以弘揚民族智慧、傳承中華文明、探求保護路徑為宗旨,通過展覽展示展銷,宣傳推廣普及,形成政府主導、業界推動、民間促進、群眾參與共同保護非遺的社會格局,創造非遺永續傳承并與現代社會和諧共生的良好環境。
這次大展是首次在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內舉辦的大型展覽活動。徽州是一個具有典型意義的中國傳統文化區域。相對封閉的自然地理環境,大移民所形成的宗法社會,“東南鄒魯”的文化氛圍,徽商經濟的厚實基礎,促成了徽州文化區域的總體全面發展。宋代以來,徽州“儒風獨茂”,文化教育昌隆,名人輩出,人文薈萃,形成了許多著名的學術流派和文化品牌。徽州文化是以歷史上徽州府為中心地帶,長期積累形成的具有豐富遺存的特色地域文化。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按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相結合、文化生態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護相結合、整體保護與重點保護相結合”的“三結合”原則,深入普查保護區非遺資源;建立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四級名錄保護體系;編制《總體規劃》;針對保護區內非遺項目特點,分類分級開展保護;廣泛培訓傳承人;搭建傳承平臺,扶持建設傳習基地、專題博物館、傳習所;開展非遺項目進校園活動,優化保護環境;推介保護區非遺項目開展文化交流;加強文化生態保護理論研究,舉辦高峰論壇、研討會,整理出版理論成果。2009年“徽州文化生態保護的創新與實踐”以其“創新性、有效性、科學性、實踐性、示范性”獲得第三屆文化部創新獎唯一特等獎,2010年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項目入選十大“國家文化創新工程”。
云南省文化廳高度重視這次活動。熊正益副廳長親自過問把關,組織遴選了我省白族扎染技藝、納西族東巴畫、陶器燒制技藝(建水紫陶燒制技藝)等7個國家級傳統美術類和傳統技藝類項目,參加技藝展及技藝精品展,既有吸引觀眾參與的現場互動,又有傳承人巧奪天工的技藝演示和經典作品展示。云南獨具民族特色、多姿多彩、特色鮮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吸引了廣大觀眾。白族扎染傳承人段銀開制作的精品銷售一空;納西族東巴畫傳承人和國耀受到廣泛關注,又一次被媒體專訪宣傳;永子圍棋和烏銅走銀憑借獨特原料和精湛加工技藝,加深了觀眾的認識,受到贊譽;普洱貢茶、傣族織錦與有關單位達成意向性合作協議,收到了訂單;建水紫陶的銷售情況僅次于宜興紫陶。我省代表隊齊心協力,克服困難,勇于爭先,表現較好,參展的7個項目都提供了自己的精品力作參加評獎,通過大家積極努力,最終在大師云集的全國大展活動中獲得了2個金獎、5個銀獎和1個組織獎的好成績。
這次大展是薈萃中華文化多樣性的專業平臺,體現了延續中華文脈的高度文化自覺,宣傳和展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對營造全社會共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促進非遺保護工作的深入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文章:鄒 萍(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