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促進我省與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交流,第三屆福保非遺展活動部9月23日組織參展的各地領隊考察了云南民族傳統文化。
考察涵蓋了我省26個世居少數民族在習俗、建筑、服飾、歌舞等多個方面的內容,最大限度地讓大家感知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和動人氣息。考察地點上選擇了最能集中體現我省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特征的云南民族村和最能夠代表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自然環境背景的九鄉國家級自然風景區。考察內容上,除傳統的生產生活習俗、民居建筑、服裝飾品、音樂舞蹈之外,尤其注重云南各民族的形成變遷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狀況。
摩梭之家
佤寨木偶人像
在云南民族村考察現場,各地領隊對云南豐富多彩的民族傳統文化贊嘆不已:優雅婉約的傣族孔雀舞讓大家流連忘返;古拙樸素的怒族井干式木楞房民居建筑令人嘖嘖稱奇;納西族、獨龍族苦難的民族歷史和憂傷的樂曲又使人心生悲憫之情……。面對九鄉雄奇險峻的山川河流和自然景觀,同志們對云南多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正應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民諺。
雄壯的山川
險峻的河谷
大家認為,云南獨具特點的人文地理環境和富有特色的多民族聚集優勢,凝聚了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富集程度,位居全國之首,到處都能看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各種表現形式及其文化空間的典型范例。類型繁多、體系龐大、底蘊深厚,文化多樣性在中國乃至世界都屬罕見,是云南和其它省份相比,獨有的文化特色和現象。
文章:黃 琛(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圖片:黃亞玲(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