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雙版納州采取有效措施,切實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明顯成效,保護名錄和傳承人總數位居全省前列。
首先,抓好數據庫建設。目前,已完成全州11個國家級、20個省級、52個州級保護名錄和4個國家級、49個省級、160個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數據庫建設,保護名錄和傳承人全部建立了紙質文檔和由文字、照片、錄像組成的電子文檔,可供隨時查閱。同時,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實物陳列室,現已收集和陳列“傣族慢輪制陶、貝葉經制作技藝、傣族章哈、傣族象腳鼓舞”等實物100余件。其次,不斷加大培訓宣傳力度,通過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習所、組織培訓和參加展示,讓保護工作經常化。目前,全州已建立 “傣族慢輪制陶技藝”傳習所3個、傳習基地1個、傳習戶3個,“傣族章哈演唱”傳習所2所,“貝葉經制作技藝”傳習所2個,“傣族織錦技藝傳習所”2個,“基諾大鼓舞”傳習所1個,“布朗族彈唱”傳習所3個,西雙版納傣族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展示基地1個。2012年上半年,共舉辦了5期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傣族織錦技藝”傳承人培訓班,培訓學員232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玉兒甩參加了省文化廳組織的“東盟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會,赴泰國進行展示交流。并被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請到北京進行織錦技術和產品的展示,深受好評。
截止2012年8月,全州共有11個國家級、20個省級、52個州級保護名錄和4個國家級、49個省級、160個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總數位居全省前列,建立了18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習所(基地)。
通過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有效開展,讓西雙版納各民族對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有了新的更深的認識,激發了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傳承傳統文化的熱情,向世界宣傳展示了邊疆少數民族文化。
文章:李志興(西雙版納州文化體育和新聞出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