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認真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和省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編制培訓會議精神, 6月19日至22日,在州文體局的領導支持下,楚雄州文化館、州“非遺”保護中心在州文化館組織召開了全州文化館館長會暨省、州級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規劃編制培訓會,正式啟動了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編制工作。
全州10個縣(市)文體廣電旅游局分管文化的副局長、文化館館長及“非遺”業務骨干,16個保護區所屬鄉(鎮)分管文化的副鄉(鎮)長及文化站站長,州文化館中層以上干部及保護部全體人員等共76人參加了培訓。培訓以《云南省文化廳關于云南省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專項保護規劃編制的指導意見》為內容,采取實地考察學習楚雄市以口夸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示范基地建設經驗、參觀楚雄州“非遺”精品展廳、組織部分縣市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工作經驗交流等多種形式進行。
培 訓 班 全 景
培訓會上,州文化體育局副局長張殿洪同志做了“科學規劃,整體保護,加快推進楚雄州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建設工作”的動員講話;州文化館館長、州非遺中心主任邵平傳達全省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編制培訓會議精神;邀請省文化廳非遺處調研員蘭明賢講授保護區規劃編制應用、省博物館副研究員楊雪吟講授保護區項目及傳承人調查。
認 真 講 解
學 員 聽 課
目前,楚雄州共有8個省級民族傳統保護區,8個州級民族傳統保護區,全州10縣市都有分布,涉及彝、苗、漢等民族,其中既有面積不足1平方公里的自然村寨,也有上百平方公里的鄉鎮。保護區文化遺產豐富多彩,各民族語言文字、文學藝術、音樂歌舞、民族節日、民俗祭祀、工藝飾品、服飾建筑等形態各異、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各自的文化傳統。但由于少數民族大分散、小聚居、以鄉村為基本的聚居單元的分布特點,受歷史淵源、地理環境、社會發展水平、文化差異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部分與外界交往較少、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的鄉村,仍較多地保存了各民族傳統文化的構成要素和整體風貌,為了對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整體性保護,爭取在今明兩年內,認真組織完成全州省、州級保護區的規劃編制工作。
學員參觀州非遺精品展廳
通過培訓學習,大家領會了開展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專項保護規劃編制工作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學到了知識,受到啟發;總結了楚雄州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建設的實踐經驗,認清形勢,明確了任務;分析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統一思想,提高了認識;樹立科學的保護與發展理念,推動了楚雄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深入開展。
文章:白愛榮(楚雄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圖片:陳雄輝(楚雄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