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楚雄州高度重視“彝族火把節”的傳承和保護,州“非遺”保護中心、州文化館和雙柏縣文體廣電旅游局積極協作配合,從實際出發,認真做好工作。
一是組建傳習所。今年6月5日,正式掛牌成立了雙柏縣法脿鎮李芳村彝族火把節(大鑼笙)傳習所;二是成立文藝隊。組建了彝族火把節(大鑼笙)業余文藝隊,添置了必要的服裝、道具等;三是進行宣傳展示。在傳習所內用圖文并茂的形式,最大限度地上展示李方村火把節文化,大鑼笙文化,法裱鎮省、州、縣級傳承人,以及李方村大鑼笙業余文藝隊;四是組織集中培訓。集中傳承人、傳承人徒弟及文藝隊骨干近70人,舉辦培訓班,由州、縣“非遺”保護中心老師授課,并頒發給學員榮譽證書;五是開展表演活動。在大鑼笙廣場舉行大鑼笙舞表演、彝族老虎笙舞表演、彝族花鼓舞表演、畢摩祭祀、畢摩做法事、彝族漢子舉牛等民族傳統文化表演活動。
彝族火把節(大鑼笙)傳習所掛牌成立
培訓班現場
傳承人參觀傳習所
畢摩祭祀活動
老虎笙舞表演
通過開展一系列活動,把彝族火把節(大鑼笙)的傳承保護工作落到了實處。
楚雄彝族火把節于2006年5月經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彝族火把節是楚雄彝族文化的象征,是彝族的年節,是彝族傳統文化中最為重要、最盛大的節日。它不僅包涵了彝族的火崇拜、原始崇拜以及歌、舞、樂等諸多文化現象,同時還包涵了彝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各式各樣的生產生活習俗、禁忌習俗、飲食、服飾等傳統文化。
雙柏縣法脿鎮李芳村彝族大鑼笙舞,是彝族火把節中最具有代表意義的祭祀舞蹈,由16個舞蹈套路組成。羅婺人每年的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火把節時跳大鑼笙,以驅邪逐疫。屆時圍火起舞,跳此舞時有戴面具的師公師母在園場中間共舞。師公師母均戴傳統木制面具,著短褲、草衣、赤腳, 由彝族畢摩或村里的長者持扇領舞,參舞者步隨其后,先由領舞者敲響鑼聲以后作準備,然后從一鑼開始起跳,一直跳到九鑼,舞蹈莊嚴、肅穆。大鑼笙舞者全為男性,持大鑼擊點,擊鑼后又捂鑼,其聲時快時慢,舞者隨著鑼聲變化,跳出各類招式。舞姿多變,情調豪放,場面莊嚴、歡快。至六月二十五日,由九面大鑼開道,逐戶笙歌,舞火把驅邪除禍,祝家事順利,五谷豐登,六畜興旺。
文章、圖片:白愛榮(楚雄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