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至12日,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與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有關人員組成的,“BMW中國文化之旅”西線云南省路線探尋考察隊,順利完成了我省普洱市、西雙版納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行程路線考察,為今年10月“文化之旅”活動舉行的捐贈儀式積極做好前期準備。
2007年,由“BMW”公司發起了一年一度的“BMW中國文化之旅”活動,旨在對中國眾多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同時,普及文化遺產保護知識,喚起公眾對文化遺產保護的關注和自覺意識。2008年,BMW和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權威機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中國藝術研究院)建立戰略合作關系。“BMW中國文化之旅”已經連續四年被列入我國“文化遺產日”系列活動。
目前,活動全部行程超過1萬多公里,并對多個瀕危項目捐助超過500萬元的現金;完成了包括海洋漁文化(象山)生態保護實驗區、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和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實驗區在內的六個文化生態實驗保護區的探訪,成效斐然,社會反響熱烈,對推進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和增強全社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產生了積極而長遠的影響,并為企業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樹立了一個良好范例。
2012年“BMW中國文化之旅”活動已經是第六年,作為 “文化遺產日”活動的組成部分,今年的主題為“探四方節令,恒悅古今的精神家園”。意在縱覽四方,閱節令文化。知傳統,品華夏文明積淀;續傳承,共譜傳統節日新篇。
今年“文化之旅”活動行程分為東、北、南、西四個區域。東以浙江、安徽兩省漢族端午節習俗為主線,探農耕習俗,尋先人千年文化軌跡;北以蒙古族那達慕節為主要內容,訪游牧民族,感受草原豐收的喜悅之情;南以廣西京族哈節為根,唱京族哈歌,頌諸神護佑之德;西以云南傣族開門節為始,抵孔雀樂土,游民族之林,賞多彩云南的繽紛民族文化。
這次為期5天的探尋考察中,考察隊途徑普洱、西雙版納兩個州(市)和4個縣(區、市),本著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則,對普洱茶制作技藝、拉祜族蘆笙舞、貝葉經制作技藝、傣族織錦技藝和手工造紙技藝以及勐海章朗布朗族傳統文化保護區等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進行了探訪,初步擬定了捐贈項目及活動行程路線。
傳統普洱茶制作工藝主要流傳于云南省普洱市、西雙版納州、臨滄市等地。據史料記載,因茶在普洱府(今普洱市)集散,故得名。
普洱茶以云南喬木型大葉種茶為原料,經采摘、揉捻、曬干、篩揀、計量、蒸軟、作型、壓制、晾干、包裝等十幾道工藝,緊壓成砣、餅、磚等不同形制。
“香陳九畹芳蘭氣,品盡千年普洱情”,這是愛普洱茶之人耳熟能詳的一句話。不同于其他茶葉“貴在新”的特點,普洱茶則“貴在陳”。入口不澀,喉嚨漸生絲絲涼氣,緊接著倆頰生津,若潺潺溪水。而后卻茶香四溢,清涼感十足,還透著一股香甜滋味,回甘不斷。
瀾滄縣酒井鄉老達保村,是一個具有濃郁拉祜族傳統文化的自然村落。拉祜族歷史悠久,其先民“屬古代羌人族系”,是從青海、甘肅一帶逐漸輾轉南下,進入云南和中南半島的。拉祜族有“拉祜納”(黑拉祜)、“拉祜西”(黃拉祜)、“拉祜普”(白拉祜)等支系。史稱、他稱有“史宗”、“野古宗”、“苦聰”、“倮黑”、“磨察”、“木察”、“目舍”等。新中國成立后,根據本民族人民意愿,統一定族名為“拉祜族”。
云南少數民族普遍能歌善舞,拉祜族尤其如此。拉祜族民間舞蹈多與生產、生活內容有關,富有很濃的生活氣息。蘆笙舞是拉祜族舞蹈中最富民族特色的集體舞蹈,拉祜族葫蘆笙舞傳承的群眾基礎廣泛,歷史悠久,貼近群眾生活,在拉祜族傳統節日、宗教活動或農閑時間,人們都會聚在一起跳葫蘆笙舞,慶祝豐收,祝愿平安幸福,興致盎然,歌舞達旦。
《牡帕密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李扎戈。拉祜族史詩《牡帕密帕》歷史久遠,世代相傳,篇幅宏大。它全面地敘述了拉祜族的創世史、奮斗史,以開天辟地、人類起源到生產方式、婚姻、生活習俗以及商品交換、科技、醫藥、民族遷移等的整個歷史進程,內容豐富,涵蓋面廣,是拉祜族的一部百科全書,同時是拉祜族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由于《牡帕密帕》是一部長詩,完整的演唱一遍需要三天三夜,而且一般只在逢年過節和婚喪嫁娶時才唱,很少人愿意學,所以現在會唱的人越來越少了……”老人家如是說。
貝葉經,傣語稱為“坦蘭”。普遍流傳于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州境內的廣大村寨,源于古印度,當時的佛教徒們用貝葉書寫佛教經典和畫佛像,貝葉經的名字由此而來。公元7世紀前后隨著南傳上座部佛教傳入斯里蘭卡,再經緬甸、泰國傳入到云南省西雙版納地區。
貝葉經是傣族文化的載體之一,在社會生活中有很深厚的群眾基礎。貝葉經制作工藝較復雜,從貝葉加工成貝葉經主要有取貝葉、制匣、刻寫和裝幀4道工序。做工精細,規格統一,加上金粉和彩漆裝飾,古樸大方、精致美觀,在上面書寫經文字跡清晰,可防蟲、防水、防變形,經久耐用,可保存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現在由于會書寫貝葉經的人越來越少,且傳承人年齡越來越大,許多人不得不以復印經文方法來代替,其瀕危程度與日俱增。
傣族織錦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手工紡織技藝,是流傳在傣族地區的一種民間工藝品,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少數民族特色。
傣族織錦主要工具為自制木織機,織錦多為淺色或白色底,以素色經線、彩色緯線織出圖案新穎多樣、色彩古樸典雅的傣錦。傣錦以棉錦為主,按色彩可分為素錦、朱錦、花錦,主要用于制作筒裙、挎包、背褥和佛幡等。圖案有生活用品類的圖案,多為幾何圖形;寺廟佛幡圖案,多為花草樹木、祥禽瑞獸、佛塔寺廟等,展現了傣族淳樸的生活情趣和全民信教的特色。
勐??h是我國布朗族人口最多的一個縣,章朗村是勐海縣一個典型的布朗族村落,村民均是布朗族。2009年,章朗村被命名為云南省省級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區。
章朗村位于中國與緬甸交界處,至今還傳承著古老的歷史文化、生產活動及民間習俗,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千年古村寨,已有1467年的歷史。轄區內不僅有最早的布朗族古佛寺、百年以上的古茶園和環繞村寨的茂密古老的“龍山”森林,還有承載著布朗族傳統美德和文化的古風古韻,以及典型的布朗族生產生活方式,是一個自然環境、社會結構、經濟狀況和精神生活完整的多元文化生態村。無論生產、婚嫁、喪葬、建房、宗教、祭祀還是飲食、服飾等都保留了古樸的民風民俗。
2006年,由西雙版納州委宣傳部牽頭,以章朗村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有形文化和無形文化為整體,修建了章朗生態博物館,成立了布朗族文化展示中心。章朗村是一個集生態、民族、文化為一體的、完整的自然村落,是研究布朗族歷史、文化、風俗、禮儀、宗教的基地。近幾年來,受現代文化的沖擊,很多優秀的、傳統的文化正面臨著失傳的危險。
文章:黃 琛(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圖片:黃 琛 徐 淼(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