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劍川石寶山歌會再次唱響,以當地白族、彝族、傈僳族群眾為主,歌會縱歌縱情、通宵達旦一直持續到28日,預計將有三四萬人參加。
歌會期間,來自田間地頭民間歌唱家們即興唱出的調子,充滿生活智慧與情趣,每首歌既是唯一,也是絕唱。但如今,這些口口相傳的藝術瑰寶,由于傳承的斷層,面臨著岌岌可危的狀況,今天所能享受的精神盛宴,不知數十年后的人們是否還能有幸品味?
原汁原味山歌齊唱響
傳承
還能延續多久
石寶山歌會在每年農歷七月的最后3天舉行,被稱為白族情人節,傳承了千年,現已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
歌會在一個白族語稱為“命谷”的山谷中進行,男女邊走邊唱、調情引逗。用只有語音沒有文字的白族語演唱的白族調,不懂白語的人無法聽懂也無法學唱,只能從曲調中領略它的婉轉和優美。
石寶山山門不遠處,一位年老的金花阿婆帶著孫女來唱歌,當她和周圍的老頭老太聽得眼泛淚花時,懵懂無知的小孫女卻看起來毫無興趣,在一旁發愣。15歲的男孩張銀說,同村會唱歌的同齡人只有一兩個,20幾歲的也只有幾個。因為不愛好,所以會唱的人越來越少。
“會說白語不一定會唱歌。”石寶山歌王姜宗德說,唱白曲三字起口或七字起口,八句算一首,講究押韻對仗。歌王今年42歲,歌后李寶妹33歲,他們的歌藝至今尚無接替者。
在白族姑娘小李兒時的記憶中,為了參加歌會,年輕人提前一周做準備,去借最美的衣服和鞋,提前一天做好粑粑,但現在,帶著干糧上路的激情卻不在了。
重視
搶救非遺文化
作家馮永祺多年前所寫的文章中記錄了一個真實故事:一對老人石寶山歌會上對歌,老嫗感嘆難得今年再對歌,只怕明年只有阿哥獨自一人上山來。老翁則唱道,今世走完還有來世,我倆來世再對歌,相知相愛一百年。當這樣一些背著籮筐、拎著鐮刀的民間老藝術家們走完今世的路,未來,我們還有機會再聽到這令心靈震顫的音符嗎?
白族學者董增旭告訴記者,當地40歲以上的人還是能唱曲的,但青年一代已不會唱了。現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得到重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個機構在劍川石龍村成立了少數民族語言研究院,搶救語言、民歌,出版了詞典、教材、光盤等一系列研究及保護成果,其中劍川童謠的光碟已成為當地兒童最喜愛的音樂光盤,幾乎就是劍川孩子自己的“喜羊羊”。目前,劍川當地政府還將石寶山的歌王歌后吸收進當地文化單位,進行傳承工作。
“對石寶山歌會的傳承,最重要的仍是對少年兒童的母語教育及白族音樂教育,才有望從根本上恢復年輕一代唱白曲的能力。”董增旭認為。
花絮
歌會今年多了新花樣
今年石寶山歌會多了許多新花樣,有劍川縣阿鵬藝術團彈唱白族名曲《小心肝》,湖南省桑植縣民間藝術團帶來的《隔山隔嶺又隔河》等原汁原味的民歌,洋金花和洋阿鵬的傾情加盟讓今年歌會多了些國際味道,最難得一見的當屬劍川白族特有的“阿吒力”佛教科儀首次在石寶山歌會亮相。
歌會期間,劍川縣還舉辦了大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展示了入選國家級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保護名錄的劍川木雕、石雕、布扎、紙扎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民族手工藝術。
文章、圖片:秦蒙琳 熊藝(云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