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昌寧苗族服飾”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隨著經濟全球化加快,人們觀念的轉變,以及中國新農村建設的推進,昌寧苗族的生活環境和生存空間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古老的傳統文化受到了空前的挑戰;大麻種植困難,千百年優秀的苗族傳統文化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昌寧苗族服飾”正面臨著瀕危的境地。若任其自然發展,“三年變樣、六年變相、九年不知道啥模樣”,法國一位學者斷言的“100年后,中國人要研究苗族的服飾文化,還要到我的博物館來研究”將成為現實。因此,保護昌寧苗族服飾,刻不容緩,迫在眉睫。為此,昌寧縣委、政府高度重視,千方百計籌措資金,給項目、給政策、給資金,采取十項措施,積極做好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昌寧苗族服飾”的保護工作。
一是完成了《昌寧苗族服飾》(初稿)的編撰工作。通過七年的田野調查和保護工作,完成了《昌寧苗族服飾》(初稿)一書的著述。這是一部集田野調查、學術探討、理論指導、靜態保護的大型論著,全書共25萬字。該書手稿受到云南省苗族學會高度評價,《云南民族》、《云南日報》、《云南群眾文化》給予高度肯定和好評。應云南省苗族學會邀請,《云南民族》執行主編為該書作序。
二是完成了《昌寧苗族服飾圖片寫真集》的圖片資料收集工作。目前已拍攝、收集“昌寧苗族服飾”3216幅照片。
三是建立健全了保護項目和傳承人檔案。保護區苗族村寨中,自2007年開始,每戶命名了一名縣級傳承人,并建立了檔案,頒發縣級傳承人證書,每人給予100-2000元的傳承人生活補助。同時,成功申報了一名傳承人骨干為省級傳承人。
四是積極審批種植脫毒大麻。自2008年開始,通過云南省公安廳的批準,保護區每年開展100畝的脫毒大麻種植,至今已開展了3年,從而保證了服飾原料的供給。
五是建立健全了保護機構。2007年,昌寧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成立,使保護工作有了機構和人員的保障。“昌寧苗族服飾”檔案室和展廳建立,初步建立了較為科學的檔案。
六是建立了昌寧土皮太小學苗族服飾傳承點。將苗族服飾工藝列入該校勞動課,每年開展兩次刺繡比賽,通過“小手牽大手”及“傳幫帶”機制,做特文化產業,營造 “昌寧苗族服飾”濃厚的傳承氛圍,收到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七是完成了“昌寧苗族服飾”口頭文學的收集工作。目前,已收錄昌寧苗族服飾口頭文學詩歌122首,傳說故事12萬字。
八是創作完成了大型舞蹈史詩《苗嶺天風》劇目。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大型舞蹈史詩《苗嶺天風》(90分鐘)在昌寧縣演出40余場,在保山市演出10場。2008年,《苗嶺天風》獲保山市第三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大賽特等獎,對“昌寧苗族服飾”的保護、宣傳起到了較好的效果,達到了預期目的。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吳怡弓親自從北京趕來觀看演出,給予了高度評價。該劇目被收錄入《保山文化詞典》。
九是完成了歌曲《五彩盛裝》創作。該歌曲獲保山市首屆新農村劇目展演金獎,參加云南省新農村劇目展演獲好評,有力地宣傳了“昌寧苗族服飾”。
十是完成了《五彩盛裝》MTV拍攝。目前,制作完成了“昌寧苗族服飾”宣傳片------《五彩盛裝》(苗族服飾歌曲10首)MTV拍攝,作為縣級禮品贈送嘉賓。
文章、圖片:馬 宏 (云南省昌寧縣文化體育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