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由昭陽區文化館負責的“昭通市昭陽區‘四筒鼓舞’培訓班”分別在灑漁、蘇甲開班。
本次培訓邀請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四筒鼓舞”傳承人孟文富及其弟子教授。參培學員來自灑漁、蘇甲的農村青壯年百余人,年齡從十六七歲到四五十歲不等,還有熱愛四筒鼓舞的部份女學員。
參訓的學員有的雖然住地距離培訓地點四五十公里,但是從未遲到;有的從未接觸過四筒鼓,還有的因農忙勞作荒廢了四筒鼓舞技藝,但大家都能專心一致、傾心學藝。
隨著喪葬習俗的改變,會打四筒鼓的人越來越少,而年輕人中更甚之又少。通過此次培訓,老藝人教授了學員們喜鵲登枝、蛤蟆曬肚、蛇蛻皮、猴子背鼓、牛擦癢等二三十種套路,中年人溫故了年輕時的套路和步伐,承上啟下,年輕人緊跟腳步,打得認認真真,老藝人們也傳授得仔仔細細,在休息之余,七十八歲的孟文富藝人還向學員講述了四筒鼓的來源,讓學員們既學會了打四筒鼓舞,又了解了四筒鼓舞的歷史沿革。
培訓歷時5天,昭通市文化體育新聞出版局、市文化館和區文體局領導觀看了培訓,對傳承人和學員給予高度的贊賞和鼓勵,指出傳承人掌握并承載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和精湛技藝,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活的寶庫”,是承載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薪火,失去了傳承與傳承者,非物質文化遺產就不存在。沒有那些老藝人、老工匠、老師傅,就不可能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藝。通過舉辦四筒鼓舞技藝培訓,將進一步促進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和傳承發展。
文章、圖片:黃向欣(昭陽區文化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