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日下午,云南藝術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經驗座談會在呈貢新校區綜合樓301召開。會議由黨委宣傳部副部長付梅主持。云南藝術學院副院長潘紅出席會議并做總結性發言,教務處郭浩處長、設計學院陳勁松院長、音樂學院李建英副院長、舞蹈學院徐梅副院長、文華學院廖開副院長和美術學院、科研處等有關部門負責人、部分教師代表及云南日報記者參加了會議。
會議現場
此次會議的目的是:為我院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教學單位、研究人員提供一個交流經驗的平臺,充分整合校內外資源,為云南民族文化強省建設和我省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撐,為我院在云南省“兩強一堡”建設中做出的貢獻做面向社會的更多更廣的宣傳。
會議以座談的形式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教學與實踐經驗等實際問題進行深入細致的溝通與交流。
首先由設計學院院長陳勁松就民族文化如何傳承,為云南民間文化的應用等相關“走出去”與“請進來”話題根據設計學院實際工作與教學情況做出的成績一一說明。作為“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基地”之一的設計學院距今已經舉行了八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進設計課堂”活動,無論是在課堂教學還是在學院創意與傳承人的傳統手藝相結合進入校地合作的市場運作等方面,設計學院均取得了巨大的成績。
學院教務處處長郭浩從學院“繼承傳統,學習民間,兼容中外,服務社會”的辦學理念出發,進一步闡述了學院以辦學特色立足,目前辦學理念與云南省“兩強一堡”發展戰略不謀而合的優勢。作為學院的教學管理部門,在課程設置的管理方面,注重民族民間藝術課程的開設,在精品課程建設、重點專業建設等教學質量工程方面給予政策和經費的支持。
舞蹈學院徐梅副院長在座談中說: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進課堂,一方面引導了學生對本土文化的熱愛,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少數民族的文化自覺。近年來舞蹈學院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上以特色專業、精品課程為龍頭,帶動了整體的研究,從實踐的表現上升到了理論的研究,實現了質的轉變。
音樂學院、美術學院、文華學院、科研處也從各自的角度就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這一主題開辦的課程、展開的研究等相關活動進行了深入闡述,與會者紛紛做了熱情洋溢的討論,從教學與實踐結合的角度發表了很多富有建設性的看法。
最后,潘紅副院長做會議總結性發言,說明了“非遺”工作不是單方面的,而應該雙管齊下,要更全面的加強“遺”與“產”的綜合協調工作,并注重將其成果轉化在教學與實踐中的實際應用,并對今后的“非遺”相關工作提出了指導和展望,對我院今后對于“非遺”相關的實踐與教學工作的布置與開展將起到重要的作用。各位到會的老師對此表示了一致的認同。
通過本次會議的交流,彌補了過去我院少數民族藝術教學研究與創作的隊伍分散在美術學院、設計學院、音樂學院、舞蹈學院、戲劇學院、民研所等不同教學、研究單位,教師多以個人的學術興趣選擇自己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向,不同門類藝術的研究人員之間缺乏必要的溝通和交流,在研究方向的凝煉和研究團隊的建設上沒有充分發揮綜合性藝術院校的優勢的總體缺陷。各與會人員一致認為應該加強學院層面的資源整合。
總的來說,云南藝術學院目前已經形成了一個“以課程為基礎、學科專業為保障、創作展演及理論研究為支撐”的立體的云南省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完整的學院體系。“十二五”期間我院在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方面的目標是整合民族手工藝、民族音樂、民族舞蹈、民族戲劇等多個實驗室和工作室,建設好云南省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基地和云南省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充分利用云南少數民族文化資源與當代學院藝術創作結合的平臺,創辦民族文化創意產業研發中心,建立“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三位一體的創新體系,形成少數民族藝術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當代藝術創作、文化創意產業研發學科群,對云南民族文化強省的建設提供較強的智力支撐。
文章,圖片:云南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