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彌勒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阿細跳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于2008年將每年的8月7、8、9日定為“中國彌勒阿細跳月節”,阿細跳月成為彌勒縣的重大民族節日活動。
“阿細跳月”發源于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彌勒縣西山一帶,在彌勒縣彝族阿細人聚居的村寨廣為流傳。阿細跳月在阿細語中稱為“嘎斯比”,意為“歡樂跳”,是彝族阿細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舞蹈。2008年6月,阿細跳月被國務院批準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11月,彌勒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彝族阿細跳月)文化藝術之鄉”。
同時,縣委、縣政府整合多部門及民間組織力量,繼續推進阿細跳月進課堂、進校園、進教材、進社區和農村廣場五進工作,促進阿細跳月融入社會生活,營造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良好社會氛圍。
阿細跳月進課堂,師生活動喜洋洋。第二套“阿細童謠”大課間舞蹈,將傳統的阿細跳月元素融入課間操活動當中,學生們伴隨歡快的樂聲跳起傳統的彝族舞蹈,男生手握三弦琴,舞步奔放,女生輕和旋律,舞姿輕盈。阿細跳月進校園活動,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提高了學生運動興趣,增強了身體協調性,加深了青少年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
阿細跳月進農村,農民增收贊惠農。彌勒縣政府通過投資建立可邑民族文化生態園,扶持可邑村、西一鎮民間阿細跳月文藝隊,宣傳彝族文化,吸引八方游客,一方面豐富了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實現了農民增收、文化惠民的價值,深受農民好評。
阿細跳月進廣場,群眾生活多健康??h文化館積極組織“大家樂”群眾性阿細跳月廣場舞蹈表演活動,每周二、四、六派出專業老師分別在湖泉廣場和慶來公園開展活動,豐富了當地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弘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魅力,體現了文化樂民的基層力量。
文章、圖片:潘振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