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第一祠———屈子祠
朝廟
亮舟
龍舟競渡
端午節前夕,我們來到汨羅大地,到玉笥山屈子廟憑吊詩人靈魂,在汨羅江畔尋覓三閭大夫的足跡,在民間體味端午節前的氣氛,向專家請教端午文化價值指向,領略這塊土地上的端午文化深厚底蘊。我們看到了路邊許多“龍舟故里,端午源頭”的標牌;我們聽到了五月五龍舟競渡前操練的“咚咚”鼓聲;我們在市場看到了正在熱賣糯米、甜酒、雄黃;我們聞到了飄蕩在城鄉粽葉艾蒿菖蒲的清香,真是“這端午,那端午,處處是端午”!人們都在精心準備、熱切企盼著端午這一大戲的上演。
“端午節”已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散發傳統文化魅力的“汨羅江畔端午習俗”是其中重要組成部分。今年起,端午和清明、中秋成為國家法定假日。今年,中宣部、中央文明辦開展的“我們的節日”主題文化活動啟動儀式將在汨羅舉行。
這標志著什么?汨羅江,這條“跟著太陽流的河”,因為有幸接納屈原而讓古老的端午習俗有了新的內涵;屈原沉江的地方,端午文化底蘊厚重;弘揚和革新這方端午文化,對于增強愛國主義情感、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大意義。
端午,因為屈原更莊重
穿過汨羅市區,往東北方向前行。我們來到了玉笥山上的屈子祠,接待我們的是屈原紀念館原館長、全國屈學會理事劉石林。他告訴我們,端午,這個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節日,關于它的起源,因地域和民族而異,竟多達十多種,而紀念的人物或祭祀的神靈也不一樣。在水鄉,主要起源于先民祭龍活動,因為先民認為龍操縱著風雨雷電,為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畜平安,特別是農歷五月五前后,既是農業生產重要時節,也是風雨雷電高潮時期,這個日子也就成為祭龍的“最佳選擇”。
公元前278年的端午節,隨著屈原的“驚天一躍”,汨羅江畔古老的端午節的內涵首先、也從此“拐點”:“流行在江南水鄉一帶、作為荊楚文化源流之一的端午節和這個節日里活動和民俗,人們出于對屈原的崇仰和愛戴,把它們全部獻給了屈原,給古老的節日注入了新的文化內涵,讓這個節日和節日里所有的活動、民俗都‘姓屈’。”劉石林先生如是說。
端午節從此由祭龍到了祭人,由紀念虛無縹緲的龍轉為紀念實實在在的人;由紀念喜怒無常、福禍無定的龍轉為紀念愛國愛民、上下求索的屈大夫。由“樂龍”到了“樂人”,原先一切讓龍高興的禮儀、一切習俗從此都獻給了屈原;一切讓龍快樂的活動都化作讓屈大夫在天靈魂安寧,一切讓龍快樂的活動讓百姓自己高興。
汨羅江畔端午節的文化“拐點”,是因為屈原具有一顆偉大的靈魂。他愛國愛民,這有他的作品可以作證———“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郭沫若先生說他“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熱愛真理和正義”。他的精神滲透在這方土地,更深入了這方人心,成為湖湘文化的源頭。他的詩作《楚辭》,將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高度完美地結合,其思想性藝術性都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是我國文學的巔峰,特別是詩中強烈的愛國主義,震撼著人們的心靈,成為后世典范,是我國乃至世界寶貴文化遺產。所以,1953年赫爾辛基頒布的四位世界文化名人,屈原名列其中;所以余光中先生說,汨羅江是“藍墨水的上游”。
汨羅江畔居住達九年之久,在這一帶行吟畔,呵壁問天,和漁夫一起駕舟撒網,同農夫一道播種耕耘,幫村姑操瓢揚帚,攜稚子嬉戲游玩,向他們傾吐自己滿腔愛國憂民的情懷,也從他們中吸取創作營養,在這一帶留下了眾多的活動遺跡,如納涼賦詩的桃花洞,吟誦《離騷》的騷壇,滌纓濯足的濯纓橋,巧遇漁父的獨醒亭,懷石投水的沉江處,每一處遺跡都有一個感人的傳說。他的女兒女媭在這一帶有眾多的遺跡和傳說,如盼父魂歸的望爺墩,為父繡像的繡花墩,兜土葬父的楚塘和烈女橋等。
這方土地有幸,她以博大的胸襟,接納了一個被流放的偉人;汨羅江有幸,她見證了偉人生命最后一瞬;汨羅山水有幸,她成為了凝聚偉大民族精神的一個平臺;這方人民有幸,他們挽救屈原生命的活動,派生出一項獨特的競渡運動;這方有幸,她所圍繞屈原所做的一切,衍化為一種“端午文化”,幾千年來得到傳承。
端午文化成為全體中國人的一種集體信仰,歷經兩千多年的“文化選擇”,成為一種“文化認同”。盡管“十里有三音,百里有三俗”,但各地的端午節,卻都擁有相同價值符號,價值指向就是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端午,汨羅遍地是元素
在汨羅大地穿行,展現在我們眼中的滿是端午文化元素。這些元素引導我們穿過兩千多年的時光隧道,讓我們看到了一部端午文化發展史,也讓我們更加體味到“端午因為屈原更莊重”的意境。
在汨羅,原生態的、再生態的、新生態的端午文化共存。
原生態端午文化,就是屈原以前先民的端午文化。聞一多先生認為,端午節,“簡言之,一個龍的節日”。在汨羅江畔,我們仍然看到了這些原生態端午文化元素的存在。譬如在龍舟競渡中,汨羅人造龍舟及競渡中有著獨特習俗。偷神木,龍舟底那根主木一定要是偷來的,偷來的木才叫“神木”,造出的舟才劃得快。當物色到哪家貯藏著木材時,造舟者在夜間的上半夜,四個人一組,待主人不留神時兩個人猛地將木頭扛上肩,第三個人即迅速在木頭中部拴上一條紅布,表示這木頭是拿去作龍舟,躲在屋前的第四個人等前面人走了百余米后,則點燃手中鞭炮,激起主人家來追趕。主家知道自己的木被偷去做龍骨木,心中暗喜,跑幾步也就不追了。
此外,還有雕龍頭、關頭、亮舟、下水、贊龍舟、回贊、朝廟等一系列“程序”。在雕龍頭中,要選一根優質樟木,首先由兩名成年未婚男子用手抬起高過人頭,意思是高人一等,再放在指定的兩條木馬上,然后龍舟首司請來的雕匠沐浴焚香,對空朝拜,口中念念有詞。念罷,雕匠反身用力將斧頭劈在樹上,設一香案,插三根香,作三個揖,就完成了雕龍頭的第一個儀式。再選一個黃道吉日雕刻龍頭,在場的只有三個人,即雕匠、首司、辦茶飯的,而且不得脫離現場。生活上,他們粗茶淡飯,每餐吃的是用植物油炒的青菜、豆腐及豆制品之類。但每天必須有酒,意思是無酒不成禮儀。雕龍頭的地方屬于禁區,不準任何人偷看,雕龍頭的3個人也不準與女人同房。龍頭雕好做油漆時,不準講“干了又涂”,而要講“官得又加”。龍頭完工后,就舉行慶祝儀式,首司招集全境人員設香案、擺果品,以茶代酒,大鑼大鼓,銃炮喧天,由4個儒生,俗稱禮生,舉行一堂儒禮,稱之為行黃龍禮。慶祝龍頭完工儀式之后,由首司負責敬奉龍頭,擺設茶酒果品,一天到晚不斷香火。
當屈原成為端午節的主角后,端午文化就進入再生態。許多原生態的端午文化元素和屈原“結緣”,成為一種“質變”的端午文化。粽子,這個端午文化的主要元素,起初是屈原投江后,汨羅江邊的人們除駕舟打撈屈原的遺體外,還紛紛將正在祭龍用的竹筒飯、麥面坨丟到河里,祭祀屈原,以示懷念和敬意。相傳有一年的端午節,人們又將準備好的竹筒飯和桃、李等鮮果,分發給競渡漁船,準備投放河里。忽然,西南方向一陣香風吹來,只見屈大夫神采昂然,面帶微笑……人們馬上向屈大夫施禮問好……并問:“庶民每年向您祭祀的粗食順乎?”屈原回答:“你們的情意實在太好了,可惜祭品多為魚蝦吃了。”眾人問“怎么辦”,屈原回答說:“可用竹葉裹飯,呈尖角,魚蝦誤視為菱角,再系五色絲線,可鎮蛟龍。”以后,這方人們就按照屈原的做法,每年端午節向河里拋丟用彩色絲線捆扎、代替竹筒飯的角粽,祭屈原、慰水鬼、鎮蛟龍。
插菖掛艾,這一端午文化元素,雖然還保留傳統的說法———“荒坡艾葉噴噴香,溪邊菖蒲伴石長。青煙劍葉能驅疫,歲歲端午站門崗”,可來了個推陳出新———“五月五日午,屈原騎艾虎。手持菖蒲劍,驅魔歸地府。”看,汨羅人把艾葉當成了屈原的坐騎,菖蒲當成了屈原的長劍,而屈原本身則成了為人們守門窗的保護神。
龍舟競渡,這是端午文化最鮮明的元素,自從屈原完成那“驚天一躍”后,祭龍也罷,龍舟下水也罷,他都是這些儀式的主角。在龍舟下水時,人們唱的是這樣一首歌:“端午競渡吉祥歌,汨羅江里龍舟梭;屈原本是神仙輩,大顯威嚴保山河。喲……”在朝完廟,開始劃舟后,舟上人齊唱:“可嘆楚王是昏君,劃”(咚咚鏘);“聽信讒言貶屈平,劃”(鏘咚咚鏘);“千古忠魂留飲恨,劃”(咚咚鏘);“萬代兒郎祭陰靈,劃”(鏘咚咚鏘)……
端午文化發展到今天,引入了許多現代文化元素。所劃的龍船不再是“龍頭鳳尾”,而是標準的國際競賽用船;競賽規則完全與國際標準接軌,競賽氛圍完全是“費厄潑耐”式的;昔日那種由于“寧可種輸一年田,不能劃輸一年船”觀念主導,導致先后之爭而大打出手的現象沒有了。
此外,汨羅江畔的端午文化元素還有飲雄黃酒、踏青、搶龍水、掛香囊、插梔子花、抹露珠、踏露水、歇端午、采百草、唱老戲、回娘家等,有的“濤聲依舊”,有的早已“姓屈”,有的則“與時俱進”了。
端午,民族文化交響曲
無疑,汨羅江畔的端午文化,是一臺民族文化的交響曲,她的基本風格是“神、奇、專、狂”。
“神”,就是這里的端午文化具有強烈的神秘感,從雕龍頭、偷神木、朝廟、祭屈到龍舟關頭,處處充滿著不準女人近身和偷看、要在子夜偷大樹、要凈身三步一跪九步一拜、要殺雄雞宰肥豬念咒語、要吟唱焚燒祭文等等神秘的內容,顯示了濃厚的巫文化色彩,因此有人說汨羅江畔端午文化是“領略巫文化的活見證”。
“奇”,就是這里的端午文化中所具有的奇特習俗,除龍舟競渡、祭龍祭屈、吃粽插艾等活動中有許多奇特儀式外,還有與屈原女兒女媭有關的插梔子花、抹露珠、踏露水等習俗都是這一方特有的,深深烙上了地域文化的特色。
“專”,就是因為這里所有的習俗只獻給屈原一人,龍舟競渡是為屈原招魂,吃粽子是紀念屈原,插艾掛菖意喻屈原再生,這些習俗都反映了屈原在這一方的深遠影響,也體現了兩千多年來人們對屈原的深厚感情。
“狂”,就是說這里的端午文化中節日氛圍的濃烈性和狂熱的參與性。每當江中鑼鼓喧天、岸上喊聲震地,江中岸上的人們全都沉浸在一年一度的龍舟競渡的狂熱之中;隊員和他們的“粉絲”燃放鞭炮、敲鑼打鼓歡慶勝利;人們大擺宴席,喝酒吃肉,就是在賽場上爭斗過的人們此時也稱兄道弟,談笑風生;下午則分屋場唱戲,人們沉浸在又一次狂熱的歡樂中。
在汨羅江畔的端午文化這臺民族交響曲中,它弘揚的主旋律是一種偉大的民族精神———華夏民族招屈子英魂、勵士民壯志、祈社會統一、求國家振興的強烈愿望,以及憂國憂民、團結求索、奮勇爭先的偉大民族精神,這對于激勵歷代仁人志士和國民的憂患意識,對促進中華民族的統一和增強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對促進中國與世界的交流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和深遠的影響。
這臺民族交響曲像一個平臺,托起了一個人物———屈原不落的輝煌。“屈原在他那個時代是沒有名氣的,恰恰是汨羅江畔的人們把這個節日獻給屈原后,他的名字和事跡才得以留傳,他的作品才得以傳播,并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成為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一面旗幟。從這個意義說,端午節托起了屈原永不落幕的輝煌。”
這臺民族交響曲中,派生出了龍舟競渡這一獨特的競渡活動。屈原完成“驚天一躍”后,每年端午節,汨羅江畔的人們就不斷重復著“打撈搶救故事”,并由此形成相沿兩千多年的龍舟競渡活動。這一獨特競渡活動又因它的競爭性、娛樂性而發展,到現在它走上了世界。
正是這臺民族交響曲,成就了一條世界級的文化名江———汨羅江。汨羅江,正是由于她有緣收留了屈原這位曠世之才,也就伴著端午節這個載體而名揚海內外,成了“藍墨水的上游”,成了無數人向往的世界文化名江。
正是這臺民族交響曲,創造了一個東方人的“狂歡節”。端午節這天,人們穿上節日盛裝,人們在龍舟競渡里瘋狂,人們在老戲的鑼鼓聲中歡呼,人們在盛宴上對酒劃拳,人們在積極參與中興奮起每一根神經,激動起每一個細胞,盡情地釋放自己的情愫,處處狂熱,人人盡歡。
端午,從傳統走向現代
年年端午,今又端午,今年端午不一樣。
記者在汨羅市區,遇上了正在籌備“我們的節日?端午節”主題文化活動組委會的同志。據他們介紹,這一活動分為三個項目,即“中華經典誦讀?端午篇”、“中國汨羅江國際龍舟邀請賽”、“端午文化論壇”。其中“中華經典誦讀?端午篇”項目,用“時尚表達”來“誦讀經典”,通過誦讀屈原的《離騷(節選)》、毛澤東的《沁園春?雪》、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岳飛的《滿江紅》、文天祥的《過零丁洋》、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方志敏的《可愛的中國》、余光中的《汨羅江神》等,以端午祭屈的傳統為貫穿始終的紐帶,圍繞愛國主義這一主題,展示屈賈之鄉、湖湘文化的一脈相承的憂國憂民的情懷。
“端午文化”作為一種民間民俗化文化形式,具有傳承性、全民性、多樣性、發展性。它的傳承性,表現在于具有頑強生命力,兩千年來深深扎根這塊土壤,而且向外流傳。它的全民性,表現在于具有很強的參與性,正如一個專家說的:“它并不規定,什么人可以過這個節日,什么人就不可以過這個節日,誰都能夠參與。”龍舟競渡“這種賽事活動其實是民間健身運動的雛形。”它的多樣性,表現在于文化元素的豐富性,“簡直就是一座文化寶庫”,既是“懷人”,也是娛己;既有體育競賽,也有衛生防疫;既要忙忙碌碌,也能休閑享受,等等。它的發展性,表現在于既可采用時尚的元素演繹傳統文化,又可在傳統形式中裝上新的現代內容。
充分挖掘端午這一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就要破除這一節日目前處境的尷尬,不再讓“吃”成為過節的惟一永恒主題,不再陷入“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怪圈。與時俱進,推陳出新,挖掘其中沒被發現的元素,增強其文化娛樂性。
如龍舟競渡可衍化為全民健身活動。龍舟競渡本身含有體育競技、全民健身的元素。應該看到,龍舟競渡是所有的端午文化元素中最先、最徹底“現代化”的元素。它讓群眾既享受龍舟競渡中“更快、更強、更美”的快樂,也讓群眾在運動中體味競爭增強體質、鍛煉意志、強健體魂的意義,還讓群眾體味到了競渡運動中團結、爭先、向上精神內涵。
插艾掛菖等可衍化為全民愛國衛生活動。插艾掛菖,還有掛香囊、飲雄黃酒等,本來是為“避魔驅邪”、“消災殺蟲”,也就是古代的衛生防疫活動,如果在這種習俗中輸入現代防疫手段,無疑具有愛國衛生運動意義。
走娘家、看老戲等可衍化為休閑。“牛歇谷雨馬歇社,人不歇端午被人罵”,在端午節休息是自古以來的“規矩”,因此,將自古以來的“歇”引導成農民的現代休閑,是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的一個重要途徑。
劉石林最后告訴記者,純自然的破壞、鄉村社會的萎縮、傳統文化的失落、外來文化的侵蝕、端午文化的宣傳不夠,對汨羅江端午文化構成了挑戰,應該借國家將端午節等列入法定假日的契機,對這些節日文化挖掘、整理、包裝,引導它們與現代生活對接,成為新的中華文化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