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西安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西安市首批33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西安不少特色小吃制作工藝榜上有名。
昨天審議通過的33項西安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分為傳統音樂、民間文學、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技藝、傳統醫藥、傳統美術、民俗9大類。不少西安知名的小吃制作技藝也名列其中。如秦鎮米皮、德懋恭水晶餅、德發長風味餃子、同盛祥牛羊肉泡饃制作工藝等。
據了解,這33個項目是在各區縣申報后,由專家評審會討論通過、面向社會公示無異議,再經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聯席會議審核后,上報市政府常務會議批準的。市文化局負責人表示,之所以細致篩選并公布這批名錄,就是為了更好地傳承、保護西安特有的文化。其中,西安鼓樂、藍田普化水會音樂、牛郎織女傳說、同盛祥牛羊肉泡饃制作工藝4個項目已經入選第一批和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專家支招“非遺”保護
昨日上午,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賀學君,在西安歷史文化名城研究會第二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上作了題為“歷史文化名城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的報告,報告中講到了我國及國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現狀,并結合西安情況,談了她自己的建議和看法。
賀學君指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目的在于使它在危機面前不受或少受損害,并得以繼續傳承下去。其本質是“采取措施,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包括這種遺產各個方面的確認、立檔、研究、保存、保護、宣傳、弘揚、承傳和振興”。同時,她呼吁應遵循“生命原則”、“創新原則”、“整體原則”等幾大基本原則,切實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
西安市副市長楊廣信、西安歷史名城研究會會長張富春、西安市旅游局局長周愛全、西安日報社總編輯李穎科、西安市城鄉建設委員會副主任高省安等人出席了會議。
西安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統音樂
西安鼓樂
藍田普化水會音樂
閻良特技嗩吶
民間文學
牛郎織女傳說
傳統舞蹈
臨潼區十面鑼鼓
周至牛斗虎
周至渭旗鑼鼓
閻良牛拉蹩鼓
傳統戲劇
戶縣曲子
曲藝
周至道情
關中道情
臨潼孫家皮影
傳統技藝
周至豆村大蠟制作技藝及民俗
長安楮皮紙制作技藝
閻良核雕技藝
灞橋狄寨徐文岳泥哨制作技藝
灞橋竹篾子燈籠編制技藝
戶縣秦鎮米皮制作技藝
中華老字號西安飯莊陜菜和陜西風味小吃制作技藝
中華老字號西安德懋恭水晶餅制作技藝
中華老字號德發長風味餃子制作技藝
中華老字號西安同盛祥牛羊肉泡饃制作技藝
藍田玉雕工藝
傳統醫藥
高陵韓氏正骨制藥技藝
傳統美術
周至啞柏刺繡
高陵扎花
民俗
驪山女媧風俗
長安王曲城隍廟祭祀和廟會
臨潼櫟陽馬踏青器山社火
戶縣社火
戶縣蔣村正月民俗活動
長安侯官寨迎春社火牛老爺
周至二曲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