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詩句賦予羌笛的意味未免悲涼、肅殺,但因詩句流傳甚廣,羌族這個古老的民族也因此廣為人知。與羌笛這種古老的樂器一樣,羌族的刺繡、剪紙、碉樓等民間藝術形式同是羌族文化的形象載體,是這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的直觀表征。突如其來的地震使羌族人口數量有所下降,災后重建期間,很多人會從山區搬到其他城市居住,這將給羌族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帶來巨大困難。我們不禁為那些代代相傳的原生態民間藝術捏一把汗。在此,祈愿這些具有史詩意義和活化石功能的民間藝術,劫難過后,仍能薪火相傳。
羌族刺繡布鞋
有中國建筑藝術“活化石”之稱的羌寨碉樓
廣袤的川西高原是羌族世代繁衍生息的地方,這里的羌族人口有20多萬,主要分布在阿壩州的茂縣、汶川縣、理縣以及綿陽市的北川縣等地區。羌族的民間美術以家庭的方式進行生產、傳承,這種帶有自發性、業余性和自娛性的美術創造在漫長的歷史中形成獨特的審美造型、色彩規范和功能形態。
刺繡和剪紙寄寓美好理想
羌族的民間美術形式,在具有濃厚審美情趣的同時,更突出實用功能。這一點在刺繡上得到尤為充分的表現。羌族刺繡主要用來裝飾衣裙、鞋子、頭帕、腰帶、飄帶、褲子、鞋墊、枕巾、手帕、香包等。
羌族服飾上的各種繡片花紋圖案,都屬于羌族傳統民間工藝美術的范疇,有著悠久的歷史。用于羌族服飾的刺繡圖案有100多種,這些象征其美好生活愿望的刺繡工藝精湛、樸實嚴謹,布局巧妙合理、深淺適度。這種設計一是出于穿戴的美觀,二是增加耐磨性、延長其使用壽命。
實際上,增強耐磨性僅為其實用功能的一個方面,在象征意義上,羌族刺繡上的那些絢麗多姿的圖案,凝聚了羌族人民對生活的祈禱和祝福,反映了他們超越現實的夢想。他們所選擇的圖案有蟲魚花鳥、飛禽走獸、人物、瓜果、花卉、吉祥(雞羊)如意、金玉(魚)滿堂、百鳥朝鳳等。這些圖案雖然被作了幾何化或其他形式的處理,但始終與他們的現實環境緊密相關。羌族人對美好生活的理想,存在于這種生存的現實感之中。
羌族婦女能歌善舞,心靈手巧,既是刺繡的好手,又是剪紙的行家。她們喜歡打扮,對衣著精心刺繡,對居室門窗喜用剪紙裝飾。
同羌繡一樣,剪紙生動地反映了羌族的生活、情感與理想。它所表現的內容比刺繡花樣更多。龍鳳、日月、人物、飛禽走獸、各種幾何圖案、鴛鴦、鳥、牛、羊、魚、民間故事等,無所不包。與刺繡比較,剪紙的實用功能性要間接得多,因此它也比刺繡有更大的創作自由。羌族剪紙主要用來美化居室,或作為刺繡的紋樣,也有的是用來禳災辟邪,具有構圖簡潔、藝術表現力強的特點。畫面上安排得滿滿當當、殷殷實實,也反映出百姓求充實、求圓滿這一心理要求和審美情趣。羌族剪紙美艷的藝術形式,美好的藝術想象,樸實而真摯的美學內涵,濃郁的鄉土風味,使它成為我國最普遍、最單純的民間美術成果,也成為民間美術的一朵奇葩。
羌寨碉樓:堅固的藝術
與地震中應聲而倒的現代建筑相反,建于清朝的羌寨碉樓卻并未垮塌。羌族一般是依山傍水,聚群、據險而居。羌寨碉樓皆依山而建,是一種石砌的四角、六角或八角塔狀高樓,高20至30米,遠看像一根柱子,采用當地的石塊層層壘砌而成,被譽為“神秘的東方古堡”。碉樓不僅用來居住,它的使用功能、建筑技巧、建筑的總體布局等藝術價值也很高。
羌寨房屋與房屋摩肩接踵,除了以特殊的“挖眼搭木”和“靠墻立柱”共用墻壁而節省了勞力和財力外,還營造出了宏偉的城堡氣勢。建筑材料除用少許木料勾勒橫豎框架外,其余就是以滿山遍布的片石為主,沒有釘鉚,以泥為粘合劑,卻能高達數十米;沒有鋼筋水泥,卻能歷經歲月的侵蝕,抗御地震山崩,巍然屹立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