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的外觀,多彩的釉色,豐富的功用......翠湖公園蓮花禪院的2014年云南“文化遺產日”宣傳活動非遺展現場,華寧陶一經亮相,就吸引了大批游客駐足。玉溪市市級傳承人李自軒耐心地向大家做著詳細的解說,臉上掛著親切又自豪的微笑。
68歲的李自軒是玉溪市華寧縣人,年輕時嫁給了華寧陶的第32代傳人汪培祖為妻,開始從事華寧陶的制作。1980年,她參加了中央青工部組織的美術陶瓷設計班,師從呂曉莊、金寶生等名師,系統學習了造型設計、雕塑等專業知識,繼而對傳統的制陶技藝進行了改良,并在造型設計和釉色調配上有了新的突破。她說自己最初對制陶的原理并不是很明白,便跟著讀高中的女兒一起學習化學,把整個工藝的化學原理弄了個清清楚楚,在科學的基礎上才有了進一步創新。
李自軒與華寧陶
華寧陶
如今,李自軒和兒子汪大為、小女兒汪海濤、外孫曹棟、二女婿王勝元分別辦了四個陶廠,各有特色。李自軒自己經過多年嘗試,制出了失傳50余年的孔雀藍裂紋釉系列;她的小女兒則做出了神秘精美的天目釉系列。天目釉外觀穩重,有金屬光澤,在放大鏡下觀看,猶如夜空中閃爍著耀眼的星星,撲朔迷離,變幻莫測。李自軒說,要傳承文化,就要留得住人。陶廠在招工方面非常看重人品,一經錄用,廠里會給工人購買保險,并有一定的工資增長機制,因而目前也儲備了一大批優秀人才。
據小女婿陳俊瑋介紹,李自軒患有糖尿病,這幾天邊打胰島素邊堅持參展,還親自示范現場制坯,親切細致地介紹華寧陶的工藝特色,只為更多的人了解華寧陶這一瑰寶。
華寧陶,古稱寧州陶,始于明朝洪武年間,清朝達到鼎盛。制品以華寧特有的優質泥為原料,加之恰到好處的高溫燒制和神秘的釉配方,通過傳統手工工藝制成,白如羊脂,藍如寶石,青如松煙,目前銷往海外及國內多個省市,是此次非遺展上又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文章:李艾玲(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圖片:阮坤瑾(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