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昆明牛街莊滇戲博物館舉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基地揭牌儀式。
揭 牌 儀 式
與許多“高大上”的博物館不同,牛街莊的滇戲博物館是村民張勇拿出多年積蓄,在牛街莊古戲臺基礎上創辦起的,是最接地氣的“草根”博物館。
牛街莊古戲臺始建于清末民初,一九五八年修鐵路拆除。由于張勇酷愛滇戲和古建筑,多年來,不惜投入人力物力,歷經兩次拆建,多方收集材料,才籌建完成。從1984年開始張勇收集了包括古樂器、失傳的劇本,有關滇戲歷史等資料,2004年,復建了第一古戲臺及大門,2009年復建第二個古門頭。在收集整理過程中歷盡曲折和艱辛,花費了大量心血和時間,前后收集有關材料及至建成共投資了近60多萬元。后通過區文體局領導多次指導,滇戲博物館有了一定的提高和規范,共收藏了清末民初滇戲老一代藝人的劇照360多張,牛街莊老藝人照片130多張,牛街莊滇戲藝人的各個時期的文字記載、說明、大量劇本、服裝、道具等,特別珍貴的是收藏了清末年間古戲臺后面供著戲神老郎菩薩和一百多年前古劍等實物。
滇劇是絲弦(較早秦腔)、胡琴(徽調)等聲腔于明末傳入云南而逐漸發展形成的,流行于云南九十多個縣市的廣大地區和四川、貴州的部分地區。張勇一家從曾祖父開始就和滇劇結緣了,聽著滇戲長大的張勇耳濡目染也迷上了滇戲。
幾十年來,不管是當鄉村干部,還是下海經商,張勇一直癡迷于滇戲,長期兼任牛街莊業余滇戲團的領隊。他帶著賦閑下來的團員排練,到相鄰的鄉鎮演出,活躍于昆明的鄉村舞臺。2009在牛街莊村委會的支持下,由張勇投資建起滇戲博物館,并在里面搭建起一個戲臺。
此后,牛街莊就成了昆明有名的“滇劇窩子”,專業和業余的滇劇團,每逢廟會和節日,都會到此演出。
近年來,和其他地方戲一樣,滇劇日漸衰落。云南從80年代的19個劇團到現在僅剩云南滇劇院和玉溪滇劇團,專業劇團大部消失所剩無幾。戲校幾年招不到一個學生,滇劇逐步被邊緣化。
張勇認為,振興滇劇,政府給以足夠的重視是必要的,最重要的是喚起民眾對滇劇的熱情。沒有廣大民眾對滇劇的喜愛,不用多長時間,只有到博物館里看滇劇了。
“現在,牛街莊業余滇劇團有60來人,最大的70多歲,最小的20出頭。把年輕人吸收進來,滇劇的傳承就有希望了?!睆堄抡f。
“該館的建成讓滇戲得到很好的整理、挖掘、保護傳承,讓年青人有一個了解滇戲、認識滇戲,培養一批批滇戲傳承人”,酷愛滇戲的李大媽表示?!?/p>
揭牌儀式上,參會者就滇戲歷史進行滇戲保護傳承研討發言,來自省文聯、省文化廳、市文化廣電體育局、官渡區文化館等單位的專家和滇劇藝術家,圍繞滇戲的傳承和發展進行了討論。大家對“牛街莊成為省級非遺保護基地,通過舉辦滇劇培訓班、滇戲展演等形式,讓滇戲在云南得到傳承和發揚”的精神給予肯定。
文章、圖片:繆 超 王建萍 石金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