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1日至23日,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易門縣人民政府主辦,易門縣文化旅游廣電體育局、縣文化館、縣市場管理中心協辦的易門縣“二月二”戲會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展,在縣龍泉文化廣場舉辦。
展覽前的工作預備會(楊建榮攝)
我省騰沖皮影制作技藝、油紙傘制作技藝、藏族黑陶燒制技藝、傣族竹編、陶器制作技藝(華寧)、銅器制作技藝、錫器制作技藝、彝族刺繡、彝族剪紙、建水紫陶燒制技藝、漢族竹編技藝、馬樹紅氈制作技藝、宣威火腿制作技藝、葫蘆絲制作技藝、納西族東巴畫、琺瑯銀器制作技藝、銀器制作技藝、白族扎染制作技藝、劍川木雕、滇紅茶制作技藝、烏銅走銀制作技藝、官渡餌塊制作技藝、面塑、彝族阿烏制作技藝、剪紙、菱角制作技藝、酒制作技藝(楊林肥酒)、糖畫、風箏、苴卻硯制作技藝、龍頭四弦、醋制作技藝(祿豐醋)、水酥餅制作技藝、陶器制作技藝(易門)、根雕等36項國家級、省級、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及部分傳承人,應邀參加了聯展活動。
領導看望參展傳承人(楊建榮攝)
此次展覽一大亮點是結合“二月二”戲會當地鄉村群眾參與廣泛,氣氛熱烈的實際,加大傳統飲食制作技藝的現場展示,收到了很好的人氣指數。短短的三天展示時間,每天從上午10點至晚上9點,展區始終擠滿了前來參觀的群眾,熙熙攘攘,沒有一刻冷清,現場制作展示受到群眾喜愛,也使大家深入了解認識到傳統技藝背后的文化歷史淵源,大顯傳統文化魅力。聯展現場成交額近11萬,取得了圓滿成功。
總的看,活動呈現出五個方面特點。一是烘托了傳統節日的文化氛圍。進一步宣傳了易門縣“二月二”龍抬頭傳統文化節日,為當地戲會活動的成功舉辦營造了很好的文化環境和氛圍。二是搭建了傳承人相互學習交流的平臺。陶器制作類的藏族黑陶燒制技藝、建水紫陶燒制技藝、陶器制作技藝(華寧)、陶器制作技藝(易門);編織技藝類的傣族竹編、漢族竹編技藝、菱角制作技藝;金屬制作技藝類的銅器制作技藝、烏銅走銀制作技藝、琺瑯銀器制作技藝、銀器制作技藝、錫器制作技藝;雕刻技藝類的劍川木雕、根雕等傳承人互相切磋,學習交流,達到了提高技藝水平的目的。三是加深了對傳承人的了解。結合實際,通過制作印發《云南省非遺傳承人相關情況調查問卷》,對傳承人有關情況,特別是開展傳習、展示活動情況進行了解,收集掌握了第一手資料。四是宣傳展示效果明顯。聯展活動,貼近基層,貼近群眾,影響面較大,很好地宣傳和展示了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易門一中三位學生表現出對展覽的極大興趣,覺得非物質文化遺產很稀罕,以前不太了解。一位女出租車司機說,“二月二”以前主要是商貿趕街,由于商貿質量一般,由五天縮短為三天,聽乘車客人說這次非遺聯展不錯,專門下班后來參觀”。一對父女觀看展覽后說:“以前易門縣搞過畫展,類似的非遺展示只有在昆明和大理見過,希望以后能經常舉辦!”。一位觀眾對烏銅走銀傳承人感嘆道,“這條街你們家的東西是最精致,也是最貴的,非常有價值”。五是為培養提高傳承人素質創造了很好的條件。利用聯展間隙時間,安排組織傳承人到易門浦貝陶制作工廠、傳承基地,以及有關公司、企業進行參觀學習,開闊大家視野,提高借鑒學習能力。
傳承人楊建云現場制作(楊建榮攝)
糖畫制作吸引觀眾(吳雪娟攝)
觀眾詢問展覽作品的價格(楊建榮攝)
傳承人參觀陶器制作技藝的生產基地(吳雪娟攝)
晚上參觀非遺展的觀眾(吳雪娟攝)
易門“二月二”戲會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展,秉承展示、交流、借鑒、傳承的原則,讓群眾近距離領略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提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為傳承人交流學習、增加收入搭建了平臺、創造了條件,為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宣傳力度,促進地方經濟發展起到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