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3—16日,耿馬縣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白象舞、馬鹿舞、蝴蝶舞、孔雀舞、撒毫工藝等,向來參加“臨滄市第十屆水文化旅游節暨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傣歷1377年潑水節”活動的群眾進行宣傳展示,營造了一年一度的傣族傳統潑水節的節日氛圍,弘揚了民族傳統文化。
中國傣族是一支有著悠久文化傳統的少數民族,人口近百萬,主要居住在云南南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西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孟連等自治縣,其他散居于云南各地。傣族歷史悠久,傣語屬漢藏語系壯傣語族傣語支。全民信仰佛教,但原始宗教活動亦較普遍,如祭祀寨神、寨鬼、農業祭祀、狩獵祭祀、靈物崇拜等。
白象舞表演
馬鹿舞表演
孔雀舞、蝴蝶舞表演
潑水節實為傣族的新年,是傣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在傣歷六月中旬(即農歷清明前后十天左右)舉行,為期三至四天。一般在陽歷4月13日至15日。第一天為"麥日",類似于農歷除夕,傣語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舊。此時人們要收拾房屋,打掃衛生,準備年飯和節間的各種活動。第二天稱為"惱日","惱"意為"空",按習慣這一日既不屬前一年,亦不屬后一年,故為"空日";第三天叫"麥帕雅晚瑪",據稱此麥帕雅晚瑪的英靈帶著新歷返回人間之日,人們習慣將這一天視為"日子之王來臨",是傣歷的元旦。
傣調合唱
潑水節是全面展現傣族水文化、音樂舞蹈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和民間崇尚等傳統文化的綜合舞臺,是研究傣族歷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潑水節展示的章哈、白象舞等藝術表演能給人以藝術享受,有助于了解傣族感悟自然、愛水敬佛、溫婉沉靜的民族特性。
2006年5月,傣族潑水節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文章、圖片:楊衛明(耿馬縣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