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拖姑回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規劃》初評會在魯甸縣文廣旅局三樓會議室召開。昭通市文體新聞出版局副局長王國光,市文聯副主席、“非遺”專家姜明祥,市著名書法家、文物專家謝崇崐,市文物管理所研究館員、文物專家游有山、市文物管理所所長余騰松,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楊志坤;縣著名書法家、非遺專家李憲章、縣回族協會主席馬殿良、縣文聯黨組書記雷文武等出席會議,縣政府辦、縣文廣旅局、文化館、國土資源管理局、住建局、林業局、發改委、民宗局、桃源鄉人民政府、拖姑村委會相關負責人等參加會議。縣文廣旅局局長羅發洪主持會議。
評審會現場
昭通市文體新聞出版局副局長王國光作評審講話
會上,原省文化廳文物處處長、云南大學歷史系客座教授邱宣充,詳細匯報了規劃編制的各項內容,各相關部門、與會專家、參會人員通過認真分析、細心評審,對《拖姑村回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規劃》提出了修改意見和完善建議。
邱宣充教授報告規劃編制的各項內容
會議提出五條要求:一是保護區規劃編制要注重銜接性和協調性,規劃須與魯甸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相銜接,與拖姑村當地的其他規劃相協調統一。規劃單位應進一步加強與相關部門對接,統籌各方資源細化完善規劃;二是注重規劃的科學性,規劃編制中的基礎設施建設、文物保護、非遺保護發展利用、民族宗教等方面的具體規劃都需要立足政策、找準依據,保障規劃的科學性和可行性;三是注重文字、數據表述的準確性,特別是涉及到民族宗教方面的提法和稱謂,以及當地人口、民居基本情況,文物、非遺調查情況等的表述,需要再進一步核實準確補充完善;四規劃最終評審通過后,應由縣里對其進行法律上的固定,確保規劃實施的穩固性和效力性;五是各縣直相關部門須對規劃文本進行細查細審,形成書面評審意見,同時配合課題組做好更深入更細致的調查工作,為修改完善規劃提供條件。
規劃單位昆明本土建筑設計研究所表示,將充分吸收大家的意見和建議,對規劃作進一步的修改完善,讓其更具科學性、準確性和可操作性,為順利通過省文化廳的終評做好準備。
拖姑回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隸屬昭通市魯甸縣桃源鄉拖姑村委會,位于魯甸縣東部,交通便利。2013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同年底,拖姑村入選云南省傳統村落。拖姑村系典型的回族村寨,回族服飾、挑花刺繡、九大碗、牛干吧、絲窩糖等伊斯蘭傳統文化別具一格,有伊斯蘭城堡、拖姑清真寺、龍頭山清真寺等伊斯蘭文化旅游風景線。其中,有260多年歷史的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拖姑清真寺” ,構筑精巧、歷史悠久、著稱全滇,被列為云南省十大清真寺之一。
文章、圖片:楊志坤(昭通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