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包的故事
——2015年云南省“中國文化遺產日”活動側記
6月13日上午,云南省“中國文化遺產日”系列活動在官渡古鎮正式拉開帷幕。在“中華技藝?百縣百藝”非遺聯展的展位上,來自江蘇徐州的民間藝術家、曹氏香包的第三代傳人井秋紅,正忙著向游客介紹各種香包的特點。
香包,也有香囊、香纓、香布袋之稱,是一種集傳統刺繡、中國結和中醫藥文化為一體的民間藝術品。
恰逢端午將至,許多游客流連在徐州香包的展位前,認真地為孩子挑選好看的香包。端午佩戴香包的習俗在我國由來已久,宋代許文通在《端陽采擷》中有很好地記錄:“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驅邪。騎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婦把景擷”。井秋紅告訴筆者,香包最早用于給小孩子驅趕蚊蟲、預防疾病。每逢初春、端午時節,氣溫升高,細菌和蚊蟲增多,香包的功能也得到最好的發揮,因而被認為有辟邪之效,佩戴香包逐漸成為一種風俗。
金絲銀線繡真情,點點香草醉人心。對于井秋紅來說,小小的香包,包裹的是童年的美好回憶、是難忘的溫暖母愛,也是她一生的眷戀和追求。1969年,井秋紅出生在一個“香包世家”。外公是當地有名的老中醫,每逢端午,人們都來尋方問藥,為家里的孩子制作香包。外婆曹氏在外公的獨門藥方基礎上,配上極佳的繡工,創作了“曹氏香包”。井秋紅的母親繼承了這一手藝,并把它傳給了自己的四個女兒,井秋紅是四姐妹中最小的一個,也是最得母親真傳的一個。2006年,母親病逝,當時正值徐州香包申報國家級非遺項目的關鍵時期。2008年,徐州香包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名錄。井秋紅思慮再三,毅然放棄了當時穩定且待遇優厚的工作,將母親最鐘愛的香包技藝傳承了下來。
井秋紅畢業于中國藥科大學,隨后在江蘇師大美術系深造。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她,對母親的香包制作技藝有了更好的繼承和發展。多年來,她不忘母親的教導,始終堅持傳統手工制作,沿用家傳的十八味中藥配方,堅守著“曹氏香包”的美名。面對市場上泛濫成災的機器加工、黑心棉加香精熏制而成的廉價香包,她感到十分痛心。母親曾叮囑她,香包的用途就是給人們帶來健康,雖然現在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但我寧愿轉行,也絕不做這樣損人利己的事。不僅如此,井秋紅還和母親一樣,把制作香包的技藝教予殘疾、貧困的鄉親們,幫助他們更好地解決生計問題。
在堅守傳統的基礎上,井秋紅實現了與時俱進,讓徐州香包真正“活”了起來。她打破了母親“傳內不傳外”的老傳統,廣泛招收有美術功底、擅長設計的高校畢業生,以適應不斷發展的客戶需求。香包的顏色、外形都逐漸突破傳統,實現了創新。在此次展覽上,心形、菱形、葫蘆、茄子、粽子、南瓜、十二生肖等元素的香包而都深得游客喜愛。在家裝領域,為搭配不同風格的裝修,他們設計了不同的香包款式,而且每個款式都有被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情感,有對健康的祝愿、對家的眷戀、對親情的銘記、對愛情的見證。借用一位顧客的話來說,就是“小小的香包仿佛讓人推開了古老宅院的一扇門,許多韻味悠長的情感和記憶涌上心頭,揮之不去”......
在不斷地堅守和創造性地發展下,井秋紅的香包故事越講越多,事業越做越大。“曹氏香包”在上海世博會上一炮而紅,井秋紅隨即受到文化部邀請,赴意大利、德國等地參加展覽交流。2014年南京青奧會上,第一夫人彭麗媛攜多國元首夫人在她的展位前駐足,大贊香包的味道勾起了自己童年的回憶,給予了井秋紅深深的鼓勵。不久前,“曹氏香包”專賣店落戶北京前門大街。井秋紅難掩內心的激動,因為她歷經十年終于實現了母親在前門大街開店的心愿。
然而,香包帶給井秋紅的不只是夢想、榮譽和幸福。問及對徐州香包傳承發展的期待和展望時,筆者聽到了這樣一個故事:井秋紅曾有個十分中意的接班人,一位畢業于蘇州工藝美術學院的姑娘。從畢業實習開始,姑娘就跟隨井老師學習香包制作技藝,幾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對香包的熱愛和執著讓老師無比欣慰。沒想到,姑娘的母親對此堅決反對,認為自己辛苦培養女兒讀書成才,不是為了讓她做這樣不起眼兒、“沒出息”的手工活計。井老師看到學生承受著很大的壓力,也曾做過努力,甚至勸她找一份母親口中的“體面”工作,利用業余時間來做香包。但學生毫不動搖,一直抵抗著母親的阻撓,最后竟因為這件事被母親逼瘋,精神失常。井老師講到這里滿眼淚水,她恨自己沒有能力給學生更好的未來,讓她免遭此厄運。她強烈地呼吁全社會給非遺傳承人更多地認可和尊重,提高傳承人的社會地位。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有更多的人來傳承和延續我們的傳統技藝;只有這樣,傳承人才能更好地投入傳承工作而不是為了生計奔波;也只有這樣,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才能真正綿延不絕、生生不息。我們懷著同樣復雜的心情期待著這樣的愿望早日實現,同時深深地祝愿井老師和她的“曹氏香包”永遠香飄四溢,情滿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