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昭通市注意加強對苗族傳統文化的搶救和保護工作。一是組織人員對魯甸水磨鎮苗寨苗族傳統文化項目和傳承人、民間藝人進行走訪調查。二是組織對該鎮的苗族傳統文化資源進行搶救性保護。認真拍攝記錄了70歲苗族古歌老藝人王文珍的古歌演唱,拍攝同時記錄了演唱的每一首古歌及其基本內涵的講述;實地走訪88歲高齡的苗族醫藥傳承人吳忠云夫婦,詳細訪談了他們的生活情況,苗族醫藥的傳承、淵源和主治范圍;對苗族傳統服飾制作傳承人劉忠英進行訪談,對服飾制作的撒麻、育麻、剝麻的前期過程進行了田野調查和拍攝記錄,為苗族傳統服飾制作全過程的拍攝積累基礎。三是對苗族古老的生活生產用具—績麻機、紡麻器、羚羊角酒器、狩獵竹器、野雞籠等的存續狀況及價值進行造冊登記,征集到一批苗族傳統服飾、野雞狩獵器具等實物。
訪談傳承人
苗醫藥老藝人吳忠云
苗族古歌老藝人王文珍
苗族服飾制作技藝傳承人劉忠英
水磨村溝頭和寨上苗寨,苗族聚居集中,人口較多,苗族民俗、傳統音樂舞蹈、傳統服飾、民間技藝、苗醫藥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眾多。隨著現代化、城鎮化的進程加速,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及震后重建推進,傳統民居、民間風俗、傳統歌舞、苗族醫藥等許多優秀民族傳統文化正在不斷流失。特別是苗族古歌、苗醫藥及苗族傳統服飾制作等傳人年事已高,面臨人亡藝絕的狀況。
田野調查
評估征集苗族傳統服飾
市美術家協會主席、副研究館員、非遺專家姜明祥,原市政協文史委主任、著名書法家、文物專家謝崇崐,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楊志坤、楊云彪等參加搶救保護活動。
文章:楊志坤(昭通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圖片:楊志坤 楊云彪(昭通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