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至31日,云南省第九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編導會在昆明召開。觀摩節目錄像、分享編創心得、聆聽專家點評、反思存在問題、匯報籌備進度、討論評獎標準......兩天的會議緊張而充實,為第九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鳴鑼開道,也讓每位與會者獲益良多。
討論評獎標準
會上,編導人員和與會專家集思廣益,總結經驗,形成了共識。大家站在全面正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推動民族文化大繁榮大發展、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建設的高度,充分認識了舉辦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的重要意義,提出要堅持民族性與時代性相結合、尊重傳統與適度創新相結合、精品意識與群眾需求相結合,從三個方面入手精心編導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的優秀節目。
走進生活,扎根民間
在觀看了《弦子彈到你門前》、《商夠阿百刷》、《開益》、《阿尺目刮》、《馬鹿舞》、《奔子欄鍋莊》、《尼迷庫》、《布朗歡歌》等往屆金獎節目錄像后,大家都對節目的整理編創過程表現出極大的好奇,希望從各位編導的經驗中獲得啟示,以便更好地備戰新一屆展演。
“我從小生活在孟定傣鄉,耳濡目染接觸過各種類型的傣族舞蹈。當我開始準備第八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的時候,想要把我們傣族馬鹿舞搬上舞臺的愿望簡直爆棚了!”來自臨滄的年輕編導王峰談到《馬鹿舞》的編創過程,難掩心中的激動。
分享編導經驗
“以前很少有縣城到鄉鎮的班車,邊遠山區不通公路,只能用木棍一頭挑老式錄音機,一頭挑行李翻山越嶺走村串寨,前后記錄整理音樂曲調達數千件。由于反復聽音記譜,使用頻率高,錄音機的按鍵都磨出了凹坑。”原玉溪市文化館館長,創作過《諾賽鳥》、《阿哥小普》等優秀曲目的李安民向大家分享了自己多年扎根基層收集素材的經歷,令人深受感動。
走進生活,向民間學習,拜傳承人為師,成為所有編導和專家評委共同的心聲。大家認為,民族民間藝術承載著民族智慧和生活感悟,具有藝術院校不可具備的“范兒”。云南浩如煙海的文化資源,是民族民間歌舞樂節目的不竭源泉。開展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要抓住民族民間文化的“根”,努力從深厚的民族民間文化沃土中汲取豐沛的創作養分。
尊重傳統,適度創新
“展演定位于‘民族民間’,尊重民間原創,這與‘創新’和‘體現時代精神’有沒有矛盾呢?”省非遺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原省文化廳副廳長、巡視員趙自莊提出了大家最關心的問題。“我認為沒有矛盾。事實上,過去的八屆展演,不乏創新精神,也不乏創新之作。”
這一觀點也得到了其他幾位專家委員的普遍認同。國家一級舞蹈編導劉太平老師,在觀看節目錄像和聆聽迪慶州編導代表茍克美的發言后,對舞蹈《奔子欄鍋莊》給予了較高的評價,特別肯定了編導在保留傳統舞蹈風格和民間服飾的基礎上,恰到好處地對舞蹈動作、節奏、音樂進行的加工編排,“打破了傳統鍋莊以圓圈為主的表演形式,利用舞臺空間及演員的表演,從點、線、面的調度和上中下的立體空間組合最大化的突出奔子欄鍋莊的舞臺表現力”。
原生態的表演往往含蓄著藝術的刻苦創造,藝術的成熟也就表現在這里,于純真中蘊含豐富。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強調民間藝術的原真,但并不怕拍掉民間素材身上的“泥土”,而是支持適度的加工和創新。這里的“度”非常重要,既不能把節目做成民俗活動的現場翻版,更不能隨意加工以至于面目全非。《布朗歡歌》的編導段龍山、《馬鹿舞》的編導王峰、《商夠阿百刷》的編導何林涓、《尼迷庫》的編導黃樹興和《開益》的編導馬金華等人都在發言中提到了自己在傳統與創新間進行平衡、把握、取舍的經歷,為大家提供了較好的經驗參考。
凝心聚力,再創輝煌
召開編導會的主要目的在于“準確定位”、“糾正偏差”和“指點迷津”。除了總結以往經驗教訓外,大家還對新一屆展演的時間安排、隊伍組織、節目籌備、評獎標準等具體事宜進行了深入探討。
“八屆歌舞樂展演共積累優秀作品近500個,但評上金獎的所占比例并不多,其余沒有獲獎的作品也曾花費大量人力財力物力,如果就此丟棄了未免可惜。我們也可以炒一炒‘回鍋肉’,對基礎較好的節目進行再加工。”省非遺專家委員會成員、省非遺保護中心研究館員胡榮梅說。其余幾位專家也從各自專業角度,對編創技巧、評獎標準、舞臺設計、組織策劃等諸多問題提出了寶貴意見建議。
專家發表意見
“通過參加這次編導會,我之前籌備工作中的很多困惑都得到了解答,清除了很多死角,我發現我不是一個人在戰斗,每個人都很努力,這讓我更有緊迫感,也更有信心。”西雙版納州文化館編導刀海濤從這次會議中獲得了強大的動力和鼓舞。其他15個州(市)的參會代表也分別對第九屆歌舞樂展演的籌備情況匯報發言、建言獻策。
會議對下一步工作做了部署安排,明確全省第九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于11月中下旬正式舉辦。大家帶著會議精神和學習思考成果滿載而歸, 滿懷信心投入到新一屆展演的備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