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云南省文化廳、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云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共同承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培訓計劃”云南試點培訓班,在昆明結業。云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院長陳勁松主持結業儀式暨教學匯報成果展覽。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王彥處長、云南藝術學院院長吳衛民、省文化廳副廳長楊德聰、云南藝術學院副院長潘紅、省文化廳非遺處處長蔡永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尹家玉,藝術學院指導老師、輔導員以及來自全省13個地州市遴選推薦的62名學員參加了活動。
學員發表感言
吳衛民院長致辭
王彥處長致辭
楊德聰副廳長致辭
尹家玉主任致辭
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培訓計劃,是由文化部、中國非遺保護中心開展的,針對非遺傳承人群的培訓項目。該項目的建設目標,是以提高傳承人的學習和領悟能力、提高傳統工藝的審美水平和實用程度、提高傳承人的設計創意理念、擴大傳承人群、促進傳統工藝走進現代生活為宗旨。
通過一個月的專業培訓,涵蓋陶藝、金屬和刺繡三個類別,有漢、白、阿昌、回、壯、傣、苗、彝、藏、哈尼十個民族62位民間藝人,得到了云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三個類別理論結合實踐、專業教學結合案例指導、課堂教學結合考察交流、專家教學結合代表性傳承人輔導等培訓。通過學習,學員們掌握了傳承本民族傳統文化和工藝的基礎上,打開了視野,學習了創意理念,提升了審美修養,促進了傳統技藝與現代技術在社會生活中的融合,掌握了在注重歷史文化底蘊和人文價值的基礎上,讓非遺作品更具觀賞性與實用性。
學員作品展
不同民族的學員相互交流
學員介紹自己的作品
學員作品
學員作品
結業儀式上,刺繡、金屬、陶藝班的學員代表王藍花、寸顏同、曹棟分別發表了自己的感言。他們聯系思想實際,飽含激情地介紹了一個月來培訓學習的體會和今后開展技藝傳承的想法、打算,紛紛感謝通過這次培訓圓了自己的大學夢,增強了理論實踐水平和創作理念。特別是王藍花發言中,當談到自己回到家鄉如何搞好傳承時,以課堂互動的方式,情不自禁地大聲提問“你們熱不熱愛我們的民族?”……“你們愿不愿意把自己民族的技藝傳承下去?”…….大家沒有感到詫異,而是異口同聲地整齊回答“熱愛!”……“愿意!”…...引起全體學員的強烈共鳴,把現場氣氛推向了高潮。云南藝術學院吳衛民院長說,培訓最為珍貴的是分散在各地的學員能夠在此相互認識,能夠把保留下來的這些民族民間文化和技藝彼此交流傳承下去。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王彥處長說,這次培訓計劃總體原則是“強基礎、拓眼界、重實踐”,看到培訓班上的作品,充分的感到培訓超過了三個預期:學校老師和學員的認真態度超過預期、學員在培訓中的積極性超過預期、社會的反響和關注度超過預期。省文化廳副廳長楊德聰對云南藝術學院在研修培訓中做出的大量工作,給予了感謝與肯定,并對全體學員在培訓中取得的成績表示祝賀。他說,通過這次培訓,首先是培育了一批年輕非遺骨干。非遺的傳承關鍵在于傳承人,非物質文化的傳承必須靠我們的傳承人傳承。培訓增強了學員的文化素養,審美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許多結業展覽中的作品讓我感到愛不釋手。其次是積累了院校參與非物質文化保護教育的豐富經驗。院校參與非物質文化保護教育不僅有利用于大范圍提高非遺人群也能夠為院校注入本土民間的藝術靈感。學員們如同“火種”,通過培訓,就象加了油一樣,燈光更亮了,燈型更美了。云南不但民族文化資源豐富,在非遺的相關立法上也走在全國前列。但民族傳統文化和工業化、城市化之間的矛盾仍然存在,使得民族文化的發展面臨許多問題與挑戰,如何讓非遺文化的消失慢下來,或者讓它的消失不再發生,是我們當前和今后要解決的一個重點問題。這次非遺傳承人群云南試點培訓班給我們的啟示是培養了大家的創新理念,讓非物質文化真正融入現代生活。希望與大家攜起手來,共同努力為云南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做出新的貢獻。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尹家玉談到本次培訓班給她印象最深的是,一批最年輕、富有激情的傳承人放下了農活,放下了家務,放下了工作來到了培訓班,培訓的這30天學員們收獲了創新理念、收獲了友誼、結交了良師益友;培訓不是學習的結束,而是創新、創意的開始,希望大家回去以后創作出更好的作品。
結業儀式
頒發結業證書
與會領導和全體師生學員一起參觀了刺繡、金屬、陶藝三個班的培訓成果匯報展,并對學員們一個月來的創意作品和學習感悟給予了充分肯定。
學員們普遍反映,此次培訓課程合理,內容實用,形式創新,開拓了眼界,增長了知識,對如何傳承好傳統手工技藝有了更深的認識,自身的藝術感悟和傳承能力都得到了較大的提升,收益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