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淀?堅守?傳承
——傳承人齊聚昆明講述非遺故事
秋雨綿綿的8月,坐落在翠湖公園旁的海鷗賓館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們穿著自己民族的盛裝,相互間說著不太流利的方言或者普通話,不時唱上一段山歌小調,或是擺弄一下隨身攜帶的民族樂器,無論走到哪兒,都自成一道風景。他們便是前來參加培訓的云南省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這是云南省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以來,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民俗七個類別代表性傳承人的首次聚會。
培訓之后,來自全省各地的傳承人代表登上講臺,跟非遺大家庭的兄弟姐妹們分享自己的非遺故事。透過他們樸實的話語,我們觸碰到的是沉甸甸的民族文化,聆聽到的是傳承人對自身技藝的堅守。
傳承人發言
傳承人發言引起大家的共鳴
非遺傳承人是本民族、本地區優秀傳統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村落社會中公認的能人,在他們的身上,承載著他人難以企及的絕技絕藝。這些厚重的文化積淀,來源于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傳統文化的滋養,來自于老一輩杰出民間藝人的口傳心授,也來自于每一位傳承人孜孜不倦的學習和追求。正如滇劇省級傳承人汪美珠所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要成為一名好的戲曲演員,除了恩師的教導,還要靠自己的艱苦努力”。汪美珠老師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被評為國家二級演員,這是當時昆明市劇團最高級別的職稱評定。她曾在數十個大型劇目中擔綱主演,塑造了一系列鮮活的滇劇旦角人物形象,深受老百姓喜愛。然而,這樣一位滇劇大師,也是從跑龍套、穿彩女、扮丫頭配角開始起步的。她不僅跟自己的師傅學藝,也偷偷學習其他老藝人的唱腔、身段;不僅潛心學習滇劇,也學其他兄弟劇種,經過數十年不間斷地刻苦追求,終于成為滇劇名家。壯族銅鼓舞傳承人梁慧蘭說,在遠古的時候,銅鼓舞“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她自幼熱愛舞蹈,在她的央求下,哥哥把銅鼓舞的跳法教給了她。她不斷摸索,終于把銅鼓舞跳出了自己的味道。每一位傳承人,都經歷過艱辛而漫長的學藝歷程,經受過民族文化的潛移默化和歲月的洗禮,才綻放出今日的光彩。
如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早已不再是藏在深澗無人知曉的空谷幽蘭。作為本民族文化的活態傳承者,他們已經聲名遠播。拉祜族蘆笙舞的傳承人李石開說:“現在,我們老達保寨的人唱歌已經唱到香港,唱到日本,唱到中央電視臺。這是在以前我根本想不到的。”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越來越多的傳承人走出山寨,將自己民族的優秀文化帶到了外面的世界。
時代畢竟在變遷,那些生于茲長于茲的民族文化,也經受著時代的考驗和挑戰。曲靖洞經音樂的傳承人李世瑋堅守古樂傳承已經三十多年了,他感慨地說:“斗轉星移,當年風華正茂的中青年人,現在都已年滿花甲,年近古稀,堅持彈演洞經30余年的老藝人相繼離世。著名的《廣陵散》已經成了絕響,這樣的憾事該不會發生在曲靖洞經音樂上吧!”傳承人們從祖輩那里繼承下文化的血脈,肩負著將本民族文化傳承下去的重任。農村空巢化,傳承后繼乏人,是所有傳承人共同的隱憂。
不同民族的傳承人相互交流
面對傳承中的種種困難,傳承人們并沒有退縮。他們選擇堅守自己的文化,盡自己最大的力量,想方設法將自己的滿身技藝傳給后人。說到自己的傳承經歷,每一位傳承人都有說不完的話。昭通清拳鄒家拳傳承人許明富說,要練鄒家拳,必須先修德,先背武訓:“習武先習徳,尊師要真誠。同仁要互敬,強身不逞能。基礎是根本,勤學貴在恒。練功用心悟,實戰穩準狠。發揚靠同門,傳承精氣神”。在他看來,蘊含在鄒家拳背后的精神,比拳法招式更為重要。傣族章哈傳承人玉光把章哈演唱技藝帶進了校園,培養了一批“小章哈”。她說:“看到他們所取得的成績,我真的很欣慰。他們讓我充滿能量,充滿希望。”海菜腔傳承人后寶云說,他培養過許多徒弟,然而,年輕人迫于生計,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外出上學,他總得尋找新的徒弟。他希望政府部門能為這些學藝的年輕人看到光明,看到奔頭。
記者采訪傳承人
每一位傳承人都有一個說不完的故事,每一個故事里,都積淀著厚重的民族文化,飽含傳承人對本民族文化的熱愛、執著和堅守。正是這份執著和堅守,維系著紅土高原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根”與“魂”,孕育著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