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強昭通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保護傳承好民族民間優秀傳統文化,2015年10月15日,昭通市在市文體新聞出版局召開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評審會議。市文體新聞出版局局長施華滟、副局長王國光、市級非遺保護項目專家委員會11位專家委員、市文體新聞出版局文化遺產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等20余名領導和專家參加會議。
評審會現場
會上,市文體新聞出版局局長施華滟為此次評審作動員講話;市文體新聞出版局副局長王國光主持會議并介紹了評審程序;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負責人楊志坤簡要介紹了材料收集及初步審核相關工作情況;市級非遺保護項目專家委員會11位專家委員按照評審程序對每個申報項目進行評審論證并提出修改完善意見。
昭通市文體新聞出版局局長施華滟講話
昭通市文體新聞出版局副局長王國光主持會議
此次評審的非遺項目共有15項,7個類別。經過專家的認真評審論證,最終通過市級非遺專家委員會評審的有13項,分別是昭陽區:韓氏嗩吶制作技藝、張蝴綿制作技藝、苗族古歌;巧家縣:小碗紅糖制作技藝、爐房斑銅制作技藝;彝良縣:苗族古歌;威信縣:端公戲;鹽津縣:苗族大嗩吶、端公戲;大關縣:苗族射弩;永善縣:伍寨彝族月琴制作技藝、端公戲;綏江縣:金錢板。
專家審閱申報材料
專家發表評審意見
在評審會上,每位專家都對各個申報項目發表了評審意見,重點研討項目是否達到列為市級非遺保護名錄的條件和要求,并對申報材料的進一步完善提出了具體要求和建議。此次評審會的順利召開,進一步充實了昭通市市級非遺保護名錄,有利于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弘揚,對昭通市加強非遺保護四級名錄體系建設、促進昭通市文化遺產傳承和發展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