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國家“十二五”規劃收官之年。按照文化部“十二五”時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安排和云南省文化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部署,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采集專題培訓班”將于2015年10月20日-22日在云南省社會主義學院舉辦。
舉辦此次培訓班,是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的重要舉措。旨在加強全國非遺保護業務單位數字化保護工作水平,提高非遺資源數字化采集能力,實現科學利用非遺數字化保護成果;為保護我國優秀的文化遺產,繼承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發揮積極作用。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試點工作”研討會
2010年文化部提出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工程”,并將其納入“十二五”文化改革發展規劃。此工程是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信息技術相結合的文化信息化創新工程,按“十二五”規劃分階段實施。為更好地推進工程開展,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于2013年和2014年遴選全國相關非遺保護業務單位參與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試點工作”。在云南省文化廳的正確領導和支持下,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努力爭取,參與了兩批試點的全部工作。在試點工作中,云南省非遺中心積極采取措施,創造有利條件,認真組織做好相關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成效,為我省開展非遺數字化保護工作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云南試點項目保護單位積極開展試點工作
云南省非遺中心組織專家審核試點項目資源
云南省首批非遺數字化保護試點工作總結會
此次培訓班將邀請參與了兩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試點工作”的26個地區和云南省相關非遺保護業務單位參加。培訓期間,將圍繞“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數字化采集”的主題,組織開展相關培訓學習活動,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理論課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早些年的工作中,因為缺乏國家層面的統籌規劃和統一標準規范,各地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工作具體實施上差異較大,進展緩慢。構建統一規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標準體系在非遺數字化保護工作中處于頂層支撐地位,盡快建立國家非遺數字化保護體系和制定非遺數字化保護標準規范,有利于非遺保護和管理工作科學開展。
本次培訓理論課程將從三個門類非遺數字化保護業務標準切入主題,結合門類專業特點,詳細解讀非遺資源數字化采集要求,使各地非遺數字化保護工作有統一標準可循。理論授課內容包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解讀及我國非遺數字化保護工作進程中的相關問題。
國家非遺數據庫建設流程圖
國家非遺十大門類專題數據庫
二是經驗介紹。按照試點先行、全面推廣的工作方針,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從2013年起先后開展了兩批非遺數字化保護試點工作。此次試點工作,試的是全國各級非遺業務單位開展數字化保護工作的組織方式、工作流程,檢驗的是數字化保護標準和數據庫軟件使用的科學性和實用性。通過試點,促進各地培養專業隊伍,樹立標桿和樣板。摸索和建立一套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非遺保護科學、長久運行的全國性數字化保護工作機制,最終實現全國非遺資源的互通共享。
經過兩年多的努力,許多試點單位已經在資源采集、數字化轉換、分類管理和科學利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積累了一些寶貴經驗。本次培訓將由遼寧省非遺中心和云南省非遺中心結合試點工作介紹非遺數字化保護工作開展方法和經驗。
三是采集實踐。非遺資源數字化采集作為數字化保護工作的重要內容,在全面、科學記錄非遺項目內容及在后期傳承、利用等方面都起著重大作用。為切實提高各地非遺資源數字化采集工作質量及人員業務水平,使各地非遺保護工作者更好地了解非遺專業采集標準,同時滿足各地盡快培養自身人才隊伍的迫切需求,本次培訓班將組織參訓學員實踐采集云南省具有代表性的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技藝類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工作人員準備培訓材料
各地參訓學員報到
在互聯網絡和信息數字化成為社會信息交流主要方式的時代背景下,開展非遺數字化保護工作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本次培訓班將為深化非遺數字化保護工作開展,推廣非遺數字化保護工作試點經驗,推動全國非遺保護業務單位積極開展數字化保護工作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