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采集專題培訓班”在昆明的云南省社會主義學院舉辦,參與兩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試點工作”的26個地區和云南省相關非遺保護業務單位共200余人參加培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培訓中心主任許蓉,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數字化中心副主任韓斌,云南省文化廳副巡視員魏斯慶, 云南省文化廳非遺處處長蔡永輝出席開班儀式。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尹家玉主持開班儀式。
培訓班現場
韓斌副主任在開班儀式上致辭。她說,此次培訓是數字化中心舉辦的第三場數字化采集專題培訓。舉辦這樣的系列培訓,對提高非遺從業人員的理論素養和專業技術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希望參會學員能夠將專家講授與采集實踐相結合,全面提升數字化采集業務水平。
韓斌副主任講話
魏斯慶副巡視員代表云南省文化廳致歡迎辭。他首先對各位領導、專家學者及全體學員的到來表示誠摯歡迎。他說,培訓班的舉辦,能夠切實增強全國非遺保護業務單位數字化保護工作水平,提高非遺資源數字化采集能力,實現科學利用非遺數字化保護成果,為保護我國優秀的文化遺產,繼承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發揮積極作用。對于云南省而言,能夠承辦這樣的培訓班,必將極大地促進云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專業隊伍的成長。希望云南學員珍惜難得的學習機會,多與各位專家學者,各地同仁交流經驗。
魏斯慶副巡視員致辭
許蓉主任解讀《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
李宏鋒老師解讀傳統音樂類非遺數字化保護標準
梁力生老師解讀傳統舞蹈類非遺數字化保護標準
開班儀式結束后,許蓉主任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進行了解讀。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音樂學》副主編李宏峰,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員梁力生分別結合實例,對傳統音樂、傳統舞蹈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標準進行解讀。云南省傳統舞蹈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傈僳族阿尺木刮的省級傳承人李碧清也走上講臺,現場展示阿尺木刮歌舞,并由專家做相應點評。學員興致高漲,踴躍提問,整個培訓會現場氣氛熱烈。
在今后的兩天里,培訓還將安排理論授課、經驗交流和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技藝三類非遺項目的采集實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