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第九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將于2015年11月23日—27日在紅河州蒙自市舉辦。為了充分展示大理州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歌舞樂藝術魅力,大理州根據聲樂、舞蹈、器樂三個類別要求,分別選拔出了5個節目參加展演,分別是:聲樂類白族聲樂組合《來做來為呼》(莫做虧心事),舞蹈類彝族舞蹈《琴弦樂》、彝族舞蹈《三道彎》,器樂類白族嗩吶吹打樂《歡慶》、呼吐吐獨奏《彝山踏歌》。大理州參加此次展演的演員均來自民間村寨,有農民、非遺傳承人等。在大理州文化局的精心組織和大理州群眾藝術館的幫助指導下,所有參賽節目音樂制作、服裝、道具等全部就緒和到位,節目排練工作已進入尾聲。
白族古歌《來做來為呼》流傳于白族聚居地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縣。其曲調高亢,旋律優美。劍川縣文化館段輝生、楊萬濤等老師經過多次下鄉收集民間素材創作了這首白族原生態歌曲。該歌曲主要由國家級非遺項目“劍川白曲”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姜宗徳、李寶妹和一些民間歌手用白語演唱,內容以倡導誠信、務實、知恥、好學等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為主旨,勸人為善,為人處事不能做虧心事,長輩要給孩子做表率、讓孩子從小就在長輩的言傳身教中養成良好的習慣等為主。為了更加自然的展現原汁原味的生態唱法,演員們的排練經常都是在露天的自然環境中進行。
白族古歌《來做來為呼》
彝族舞蹈《三道彎》,是以大理州南澗縣境內彝族民間打歌動作為基礎,以胸、腰、膝呈S形舞動為動作特點改編的民族民間舞蹈,民間稱之為“三節動”又或“風擺柳”,故名“三道彎”。作曲改編:楊紅斌,編導:字正鴻、高文華、俞良其,音樂以南澗境內哀牢山系民間山歌調、打歌調、三弦曲為基礎,經過舞臺優化和旋律優化改編而成。為參加此次展演,南澗縣文工隊文藝工作者多次下鄉采風,組織了具有南澗彝族特色的舞蹈構架和音樂組合,聘請教師為三道彎作品的音樂小樣和舞蹈動作進行改編,組織了許多民間演員來學習改編的作品、從中選拔了12名女演員和4名男演員共16名民間演員參加此次展演活動。目前,節目排練進行得非常順利,已進入精排階段。
彝族舞蹈《三道彎》排練現場
《琴弦樂》——琴聲響,弦樂悠,代代相傳永不息;跳起來,唱起來,琴弦合奏琴弦樂!祥云縣文藝工作者根據多次到米甸自羌朗實地采風,融合了現代音樂元素和舞臺表演,將彝族群眾琴弦合樂“跳左腳”的情景搬上了舞臺,讓這些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得到了更好的傳承、再現以及流傳。祥云縣的一群青年文藝愛好者積極參與到節目的排練中來,也使得這一舞蹈節目得到了更多的支持。這一舞蹈現在正在緊張的排練階段,爭取做好充分的準備,迎接第九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
指導《琴弦樂》青年舞蹈愛好者
白族嗩吶吹打樂《歡慶》,以白族古老吹吹腔戲牌子曲“跳場”和“擺隊”改編創作而成。樂段之間以打擊樂連接,兩個曲牌之間用了一段純打擊樂段,樂曲結構為ABA曲式,旋律跌宕起伏,音樂情緒熱烈歡快,表現了白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贊美。參與演奏的人員中有李家福、羅六芳、毛六藩三位大理州州級白族嗩吶傳承人。為了迎接云南省第九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演員們正投入緊張的排練之中。
白族嗩吶吹打樂《歡慶》演員排練照
呼吐吐是一種流傳于巍山民間的一種彝族古老土樂器,原僅有兩個音,模仿集中簡單的聲音經過大理州民間藝術大師字汝民多年探索和嘗試,對其進行改良,現有9-10個音,可隨心演奏各種不同的樂曲。呼吐吐獨奏《彝山踏歌》表現了彝族人民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男女談情說愛,傳統習俗等,也是彝族生活方式的集中體現,民族傳統文化的生動展示。
呼吐吐獨奏《彝山踏歌》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