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面對一個全新的文化遺產時代,我們亟需建立針對中國本土發展需求的新專業學科建設,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掘與研究的專門人才。大學應當通過基礎研究和合理的課程設置,以及與傳承社區關聯的社會實踐,探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可持續傳承與發展的時代課題。
11月2日-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曼谷召開了“亞太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生學位課程發展區域論壇”,教科文組織把教育與非遺課程的關聯提到議程,兩天的曼谷會議來自十三個國家的二十所高校,帶著亞太地區不同地區的非遺研究與教育傳承的課程經驗相互分享與交流,并提出許多有建設性的建議,教科文組織目前更倡導的原則是:
1、保護區域性的非遺;
2、確保對社區、團體和個人所關涉非遺的尊重;
3、提升本地、區域、國家和國際水平對非遺重要性的意識;
4、推進課程發展資源集中的次區域協作,并促進教育學發展以給予占世界人口60%的亞太地區重要的文化與語言多樣性所應有的尊重。
曼谷教科文會議會場 (曹量拍攝)
曼谷會議期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遺認證培訓師及本次論壇高級顧問Amareswar Galla在關于亞太地區非遺研究生課程態勢報告中指出,目前亞太高校的課程設置和計劃主要關注有形遺產,一方面,就非遺而言,是通過大量的項目分配進行跨區域尋訪,而另一方面,指定主修課程或者課程規劃主要針對有形遺產,尤其是考古學和人類學,擁有大量資源,包括人力和技術設施,然而,呼吁推進非遺研究生課程將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很多考古系通過教授民族考古學這種方式來接觸非遺元素。韓國的漢陽大學、印度普納的德干大學、伊朗的沙希德貝赫什迪大學以及斯里蘭卡的帕拉代尼亞大學就是這類案例。活態的習俗遺產,尤其是少數社群被研究,然后活態的過程被再現出來用以理解有形遺產資源。在一些案例中,民族考古教學的貢獻在于能夠讓包括瀕危習俗在內的非遺的過程復興起來。
各國大學把帶來的非遺課程經驗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與對話(曹量拍攝)
不考慮理論淵源,人類學系的優勢在于田野工作的模式。比如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使用參與式文化映射的方式。目前,在亞太地區已經呈現出了一種思考方式轉移的趨向,即走出學院進行田野調查,丟棄已經具有研究者著作權的知識,與社區族群同在,通過他們自己的語匯來映射包括有形和無形的文化元素。
文化地理、規劃和藝術史系包含了一定范疇關于有形遺產的方法論,也涉及活態文化和非遺。中央美術學院文化遺產系、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亞太學院、越南順化美術大學、印度新德里尼赫魯大學區域研究中心等則是這類案例。
中國的中央美術學院和中山大學參加了此次會議,我在會上做了“大學與‘非遺’——中國剪紙田野調查與研究個案”的發言,介紹了2002年以來,中央美術學院以美術學、藝術史與美術考古為背景,相繼建立了中國高校首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與文化遺產學專業,開設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間美術的專業課程,確立了本科、碩士、博士的學位專業研究方向。課程教學與學術研究和中國的鄉村社區保持著持續的田野關聯。同時介紹了中央美術學院非遺中心承擔的中國剪紙申報世界非遺相關的一系列社會實踐,以及持續十五年的中國多民族剪紙研究個案。中央美術學院以中國剪紙這個最具普遍性和文化多樣性的文化物種,進行了跨區域、跨民族的持續調查研究,來探索非遺研究的方法、保護模式以及非遺作為大學課程與專業學科發展的模式與方法。我們的研究方法和田野成果引起了教科文和與會代表的極大興趣。
曼谷會議上,也介紹了我們對中國教育與非遺關系的價值發現。中國快速發展的城市化,許多鄉村消失了,而以生活為載體的許多文化遺產也隨之消失。雖然,不是所有的文化遺產都可以傳下來,但是具有文化藝術獨特價值的非遺類型可以進入教育傳承的渠道中。我們國家文化遺產博物館的建設剛剛起步,與遺產消失的速度完全不匹配。沒有社會需求也就沒有了文化發展的立足之地。在中國這樣的文化遺產大國,教育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著巨大的可持續的文化使用價值。大學不僅是非遺的教育傳承之地,也可以成為有當代價值的“非遺”文化物種的“活態博物館”,如:剪紙、造紙術、木版雕版術、活字印刷術、印染、陶瓷、民間建筑營造等許多非遺手工藝傳統,都可以成為大學新的知識資源和實踐的文化藝術類型的課程。尤其是作為文化遺產地的高校,與非遺傳承社區的雙向互動與交流學習也是非遺傳承不可忽視的可持續模式。
印度專家Dharitri Narzary提供了印度西南部剪紙傳統的信息(曹量拍攝)
曼谷兩天的會議,發言與討論是緊張而又充實的,首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官員與專家進行了主旨發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專區主管Tim Curti以《2003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關鍵原則概述》為題做發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巴黎)非遺部建設和政策處長Susanne Schnuttgen演講題目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于加強非遺保護能力的全球戰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遺認證培訓師及本次論壇高級顧問Amareswar Galla演講主題為《對亞太地區存在或潛在的研究生課程和計劃的情景分析》。隨后各國專家根據相應議題進行分組討論,具體議題:1、非遺研究生教育的領域、學科和結構;2、共享教育方法論和教育學在研究生層面非遺教育的發展;3、將非遺保護觀念嵌入非遺研究生層面教學的發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專區主管Tim Curtis發言(曹量拍攝)
亞太地區參會的不同高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生課程與教學方面呈現出普遍的特點,即各個國家的高校沒有與非遺相關的專業學科。由于非遺所涉獵文化復雜性與多學科性,許多高校是在人文類學科,如人類學、考古學、文化地理、生態學、歷史學、博物館學的課程中融入非遺的教學內容和社區實踐。在東亞地區,日本與韓國建立起了比較專一固定的非遺類別的研究,尤其是在手工技藝、建筑營造、習俗節日研究等方面,在保護類型及社會互動方面積累了比較成熟的經驗。中國的高校在專業學科設置方面也沒有進入到議事日程,但由于體制的模式,中央美院、中山大學以及國內一些非遺相關的大學,實際上也具有了學科專業的初創模式,如中央美術學院在民間美術專業學科的教學、研究、社區實踐和遺產保護等方面已經有了三十多年經驗積累,已初具教學課程模式和比較強的社會實踐專業能力,并對國內同類大學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介紹亞太地區非遺研究生課程態勢報告(曹量拍攝)
在分組討論的過程中,會議探討分析了非遺研究生課程的可能模式與專業教學發展的愿景,與會代表普遍希望教科文組織能夠建立亞太地區高校非遺課程交流的網絡平臺,尤其希望能為年輕的碩博士研究生提供機會。同時,大家希望非遺研究生課程教學可以融入到高校專業內,并希望把校園的非遺課程擴展到與田野和社區的關聯。教科文組織官員表示會盡量考慮幫助高校建立網絡,但大網絡的可能性比較困難,小網絡可能更有效。同時,教科文官員還表示,關于非遺的專業學科問題是建立獨立的核心系統,把非遺歸入其他的專業系統,因為,非遺涉及種類太多,教科文組織也在探索這一問題。這次曼谷會議的討論顯然是在探討合適的原則與方式,對于不同的國家來說,各國有各國的社會背景和非遺實踐,各國有各國的非遺教學經驗,中國經驗在新西蘭可能不適應,因此,教科文組織不會制定單一的政策。
會議分組討論,不同國家的代表分享交流各自的非遺課程教學經驗,并以此尋找更合理的課程和社區實踐模式(曹量拍攝)
會議間歇時與會代表進行交流(曹量拍攝)
與會代表與教科文組織官員合影(曹量拍攝)
曼谷大皇宮(喬曉光拍攝)
曼谷大皇宮建筑上的門畫(喬曉光拍攝)
隨后討論中,我介紹了中國當前大學與非遺關聯的現狀,目前在中國,大學和非遺的關系仍處在項目化的參與和科研項目課題的研究上,非遺課程普及仍處于起始階段。社會化的非遺保護對大學的參與需求是急迫的,許多大學也以極大的熱情投入進來,但從可持續的視角來看,由于缺乏相關非遺的專業學科建設和課程普及,大學在社會化非遺保護實踐項目當中,欠缺活態保護的實踐經驗以及系統深入研究的專業能力。由于缺少與非遺相匹配的專業學科,高校的研究缺乏長遠的眼界,忽視基礎研究,很少有高校來跟蹤一些非遺瀕危物種進行長期的田野調查和文化與保護方面持續深入的研究。教育領域對本土非遺作為文化傳統資源的接納與知識價值的確立還沒有真正開始。
非遺相關聯的專業學科設置是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課程普及與可持續的基礎,中國作為世界首屈一指的非遺大國,她的文化資源不僅豐厚,而且包含著獨特的本土文化特性,這也是高校知識體系當中所欠缺的文化資源。這些資源也是推動高校開拓具有中國文化特色專業學科與課程的內驅力。當今,面對一個全新的文化遺產時代,我們亟需建立針對中國本土發展需求的新專業學科建設,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掘與研究的專門人才。大學應當通過基礎研究和合理的課程設置,以及與傳承社區關聯的社會實踐,探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可持續傳承與發展的時代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