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古開天破混沌,漁鼓做柱把天撐……”隨著婉轉悠揚的天籟之音,一副講訴著遠古時天昏地沉一片黑暗,鰲魚變身為柱后才有日起日落的神話傳說,古樸而又神秘的畫卷不斷映入腦海中,這正是西疇縣“壯族漁鼓”培訓班新演唱的壯族民歌《棱壯巴》(漢譯:唱漁鼓)。
1月13日至19日,由州內知名作曲家牟洪恩老師擔任授課教師,省、州、縣傳承人以及當地文藝隊骨干組成的“壯族漁鼓”保護與傳承培訓班18人共聚西疇縣雞街鄉,學習由牟洪恩老師創作改編的《棱壯巴》、《壯家新變化》等四首壯族民歌。
雞街鄉下壩村不僅是省級非遺保護名錄“壯族漁鼓”所在地,也是膾炙人口,演唱到歐美的壯族民歌“水母雞”發源地。為抓好由于詞曲遺失、遺忘,年輕人不愛學本民族文化,導致瀕臨消亡的省級非遺保護名錄“壯族漁鼓”,西疇縣非遺保護中心加大保護力度,多次到下壩村開展采風活動,與群眾同吃同住,收集了大量的圖片、文字、曲調等。經整理后,又與被譽為“水母雞之父”的牟洪恩老師聯系,邀請他根據收集的資料,在原有的基礎上,為該項目創作新的詞曲,經兩個多月,籌備已久的“壯族漁鼓”保護與傳承培訓班順利開班。
通過這次培訓,“壯族漁鼓”內涵更加豐富,學員的演唱、演奏水平得到提高,極大的提升了表演性和欣賞性,改變了以往顯得呆板木訥的場面??h非遺保護中心近期將會舉辦下一期“壯族漁鼓”培訓班,把新學的《棱壯巴》等四首曲目面向壯族村寨和學校進行推廣,預計在2016年3月初上果村壯族“女子太陽山祭祀”活動中,下壩村“壯族漁鼓”將以新的風貌亮相于世人。
文章、圖片:柏安祥(西疇縣群藝館非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