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挖掘西疇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內涵,提升文化品牌形象,2016年5月22日,西疇縣民族文化群眾藝術館邀請了縣文學協會、民間文學協會一行30余人到雞街鄉曼竜村進行彝族葫蘆笙舞民俗調研。
每年農歷四月的第一個屬龍日,是彝族(花倮)最為隆重的“蕎菜節”。節日當天,趕來參與盛會的不僅是周邊群眾,更有來自省外、國外的專家學者。在到群眾家中采訪、參與群眾自發組織的文藝活動中,西疇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鄔會成向作家們介紹了曼竜的民俗文化、歷史沿革等情況,并簡要匯報了近年來西疇縣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所取得的成果:一是瀕臨失傳的彝族葫蘆笙、服飾、口弦等的制作已經有了傳承人;二是從娃娃抓起,在曼竜小學新設立了民族課間操和民族文化課;三是加大對傳承藝人的保護,積極申報各級傳承人;四是創新思路,加大彝族葫蘆笙舞的推廣宣傳,在縣城推出廣場舞開展等活動。
群眾文藝活動結束后,調研組邀請傳承人、村干部、學校領導等到曼竜小學召開座談會。聽取了他們的發言后,作家們也相繼做了交流,就如何挖掘民族文化、提取創作素材紛紛提出了各自的觀點。經過討論,明確了通過對資源背后人文故事的書寫和提煉,構筑本縣文化品牌,是一個有效的做法;要以“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辦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疇精神,宣傳好西疇縣的民俗民風,更多、更好地創作出反映西疇民族文化、風土人情,尤其是反映西疇少數民族風情的文學作品、精品;并從作家的視野與角度、花倮人對本民族文化的情感、西疇文化品牌的打造這三個層面做好西疇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彝族葫蘆笙舞”的文學創作。
文章、圖片:柏安祥(西疇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編輯:趙桃 王海(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