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1日,是我國第十一個文化遺產日。為大力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和《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宣傳文化遺產保護成就,展示文化遺產保護成果的生動實踐,提高全民文化遺產保護意識,云南省文化廳聯合多家單位,在云南大學、官渡古鎮、昆明學院等地舉行“云南省2016年‘文化遺產日’系列活動”。
活動由云南省文化廳、云南省文物局、云南大學、昆明學院主辦,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云南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云南大學歷史與檔案學院、昆明市文化廣播電視體育局、昆明學院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官渡區人民政府承辦。
本屆“文化遺產日”活動以“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振興傳統工藝”,“讓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為主題,共有啟動儀式、第六屆“中國官渡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展”、 “云南省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理論研討會、“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蒲公英計劃——云南考古新發現高校行”、“第三屆昆明滇劇藝術周”和云南省高校文創產業活動周暨首屆云南省高校畢業生優秀作品聯展等七個主要方面的內容和活動。各州市、縣區和文化部門、單位,也在同期舉辦各種形式的宣傳展示活動,傳承優秀中華文化、共享文化遺產保護成果。
11日上午,云南省2016年“文化遺產日”系列活動啟動儀式在昆明市官渡區官渡古鎮牌坊廣場舉行,正式拉開遺產日活動的序幕。
楊德聰副廳長講話
云南省文化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省文物局局長楊德聰在啟動儀式上講話。他說,文化遺產體現著各民族的文化基因,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寶庫。加強對文化遺產及保護成果的宣傳展示,對于弘揚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營造人人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良好社會氛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是文化遺產保護成果的共享者,更是文化遺產的傳承者、保護者,讓我們一起攜手,保護文化遺產,創造美好生活!
和麗川書記致歡迎辭
官渡區區委書記和麗川致歡迎辭。啟動儀式上,楊德聰副廳長、云南大學黨委副書記張昌山、昆明學院副校長熊晶、昆明市文化廣播電視體育局局長戴彬、昆明市文化廣播電視體育局副局長李安民等領導為獲得“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基地”的單位代表授牌。
為獲得“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基地”的單位代表授牌
作為“第三屆昆明滇劇藝術周”的組成部分之一,啟動儀式上的文藝演出吸引了全場來賓和觀眾。時值端午假期,官渡古鎮游人如織,其中不乏滇劇愛好者。花燈、滇劇、彝族民歌“你方唱罷我登場”,演員不僅有滇劇名家,還有通過“非遺進校園”活動學會了表演滇劇的小傳承人們。孩子們稚嫩的唱腔為滇劇增添了別樣風味,引得觀眾連連叫好。
滇劇《白蛇傳》選段《游湖》
非遺傳滇劇《南詔王》選段
第三屆滇劇藝術周演出劇目《秦香蓮》
傳統技藝類非遺項目的展覽展示歷來是文化遺產日活動的“重頭戲”,也是今年遺產日活動的主題之一。第六屆“中國官渡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展”以“工匠精神·手工造”為主題,邀請新疆、貴州、陜西、吉林、寧夏、四川、河南、青海、山東、河北、西藏、山西、江蘇等15個省(市)、自治區的100個國家級、省級非遺手工技藝代表性項目參加,在展位前,觀眾不僅能夠一覽手工制品的精妙,更能與傳承人近距離交流,聽他們講述手藝的故事。
來自全國各地的傳統技藝類非遺項目
研討會現場
“云南省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理論研討會”的召開可謂今年遺產日活動的一大亮點。6月12日,以“繼承與發展 創新與借鑒”為主題的云南省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理論研討會在云南大學召開。
云南省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從1997年創辦至今,已成功舉辦九屆,共推出優秀作品近600個。展演活動由云南省文化廳和云南省民宗委主辦,每兩年舉辦一次,目的是促進我省民族民間民歌、舞蹈和音樂的挖掘利用、傳承保護和推廣普及。舉辦此次研討會,旨在總結云南省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的有益經驗,探討新形勢下民族民間歌舞樂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傳承方式,促進各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開展。研討會共征集到交流材料90余篇。云南省文化廳及云南大學相關領導、云南省非遺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基層歌舞樂展演編創人員、云南省內各大高校及科研單位的師生、云南省非遺保護工作者等100余人參會。
郭偉副巡視員主持研討會
張昌山副書記致辭
會議由云南省文化廳副巡視員郭偉主持。云南大學黨委副書記張昌山致辭。他對參會的領導和來賓表示熱烈歡迎,并表示,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滿懷自信走向未來的根基,作為高校,云南大學將以大學的方式、大學的優勢來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為文化遺產的繼承、弘揚和創造做出大學應有的貢獻。
研討會上,參會人員觀看了歌舞樂展演理論研討會專題片,回顧了九屆歌舞樂展演的歷程和精彩節目片段。隨后,17位編導代表和論文作者代表先后做了交流發言。他們有的從專家角度,對歌舞樂展演的定位、發展、走向、編創原則等問題進行了討論;有的從編導的角度,結合自己的作品暢談歌舞樂展演節目編排的實踐與思考;有的結合自身田野調查經歷,對如何保護音樂、舞蹈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探討;有的從高校教師的角度,討論通過學校教育推動非遺傳承的可能性。
論文作者代表交流發言
編導代交流發言
云南省文化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楊德聰做總結發言。他對參會各位專家表示衷心感謝。他指出,這次研討會是對專家建議的積極回應,也是對九屆歌舞樂展演的回顧和總結。在專家的幫助下,云南省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一路走來,初衷不改,一直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此次研討會緊緊圍繞“繼承與發展、創新與借鑒”這一主題,取得了豐碩成果。通過研討會,討論了展演活動存在的問題,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向。通過討論展演活動要不要創新、如何創新、創新到什么程度、在創新過程中要堅持什么、如何把握創新的“度”,我們的認識更加統一,解決了思想認識層面的問題,明確了歌舞樂展演今后的努力方向。他呼吁大家把歌舞樂展演放在全國的視野中,不斷提高作品質量,努力比肩國家水平,讓云南民族民間歌舞樂走向更廣闊的舞臺。
楊德聰副廳長做總結發言
與高校合作,推動文化遺產進校園,是今年遺產日活動的突出特色。6月13日,為了呼應“云南省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理論研討會”,也讓學生“零距離”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魅力,讓非遺保護傳承的種子在學生的心靈里生根發芽,“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在云南大學至公堂如期舉行。《琴弦樂》、《淶階恩賽·女創拳》、《馬鹿舞》是歷屆歌舞樂展演優秀節目的代表之作,這些取材于民間、經過適度加工整理的舞蹈作品讓廣大青年學子眼前一亮。來自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純樸自然的表演,更是贏得滿堂喝彩。姜宗德、李寶妹的劍川白曲《東山放羊調》,李石開等人的《拉祜族蘆笙舞》、《拉祜族民歌》,李懷秀、李懷福姐弟的《彝族海菜腔》,李碧清等人的《阿尺木刮》,葫蘆絲制作技藝傳承人杜德光吹奏的《月光下的鳳尾竹》,伽政富的《酒鼓舞》、《彝鄉樂》……表演高潮迭起,掌聲與喝彩聲此起彼伏。
劍川白曲《東山放羊調》
傣族舞蹈《淶階恩賽.女創拳》
《彝族海菜腔》
彝族舞蹈《琴弦樂》
白族扎染制作技藝、騰沖皮影 、傣族剪紙、劍川木雕、彝族刺繡(石屏縣)、納西族東巴畫、葫蘆絲制作技藝、面塑、漢字書法(指書)、銀器制作技藝(祥云縣)、藏族黑陶燒作技藝、建水紫陶燒作技藝共12個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也走進校園,琳瑯滿目的非遺制品吸引了大批同學的目光。
汪氏銀器
建水紫陶
白族扎染
葫蘆絲制作技藝
劍川木雕
騰沖皮影
當晚,至公堂迎來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來自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閔銳研究員、劉建輝副研究館員分別介紹了祥云大波那墓地和江川甘棠箐遺址的考古發掘情況。這是“蒲公英計劃——云南考古新發現高校行”的第一站,首次將我省最新的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介紹給青年學生。聽完主題報告后,學生們踴躍提問,會場氛圍十分熱烈。“云南省高校文創產業活動周暨云南省高校畢業生優秀作品聯展活動”也在如期舉行。
云南考古新發現高校行講座現場
閔銳主講《祥云縣大波那墓地考古發掘》
劉建輝主講《江川縣甘棠箐舊石器時代遺址考古發掘》
2016年云南省“文化遺產日”系列活動具有內容多、時間跨度大、參與組織者眾、面向普通百姓尤其是青年學生的特點。文化遺產日活動舉辦至今,越來越成為社會公眾參與非遺保護的橋梁和紐帶。通過遺產日活動,促進文化遺產更加全面地融入當代生活,在千家萬戶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傳承,我們才能更好地弘揚文化遺產,守望精神家園。
文章:丁曉冰(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圖片:阮坤瑾、馬秀娟(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編輯:王 海(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