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0日晚,在第十一個“文化遺產日”即將到來之際,楚雄州文化館小劇場熱鬧異常,來自楚雄城區、楚雄市、南華縣、雙柏縣、牟定縣、姚安縣傳承人骨干及楚雄城區5只業余文藝隊們,各自著本民族鮮艷的服飾,在這里濟濟一堂。原生態歌舞、左腳舞、彝族服飾時裝走秀、花燈戲、彝劇、阿蘇嗻彈唱等節目相繼登場,臺上精彩節目不斷,臺下歡呼聲、掌聲一浪高過一浪。尤其是16位彝族服飾(刺繡)傳承人及骨干們著16套楚雄州各地民族服飾,在優雅的音樂伴奏聲中相繼款款亮相時,全體觀眾鼓掌喝彩,把晚會推向了高潮!
彝劇節目表演
2016年6月11日,是中國第十一個文化遺產日。楚雄州文化館、州非遺中心以舉辦第一期彝族服飾(刺繡)傳承人及骨干培訓班為主要內容,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宣傳活動。
一是舉辦第一期彝族服飾(刺繡)傳承人及骨干培訓班。在6月8日至11日為期3天的培訓班上,通過邀請州彝族服飾(刺繡)專家老師授課,以及州文化體育局、州非遺中心領導對非遺知識的講解,增強了傳承人及骨干對彝族服飾、刺繡文化藝術知識的認知感,提高了制作技藝水平,增強了傳承人及骨干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的認知,堅定了如何開展傳、幫、帶的傳承作用、如何做強做大彝族服飾刺繡產業的信心和決心;通過開展相互交流學習,專家現場點評等活動,提高了傳承人及骨干彝族服飾、彝族刺繡的制作技藝水平及審美藝術水平;通過參加第十一個文化遺產日主題文藝文化彝族服飾展示展演活動,增強了傳承人及骨干的民族自豪感。楚雄彝族服飾于2014年11月被國務院命名為第四批國家非遺保護名錄。她是彝族婦女指尖藝術文化的反映,是彝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彝州優秀傳統文化的奇葩,是一部穿在彝族人民身上的“百科全書”,是彝族文化的“活化石”。 彝族服飾(刺繡)傳承人及骨干培訓班將還在大姚、武定、牟定等地舉辦第二、第三、第四共四期。通過舉辦這一系列培訓班,使彝族服飾的文化內涵和藝術表現形式得到充分的保護,積極鼓勵了彝族服飾技藝能手,傳承好這一優秀的民族文化,進一步做強做大彝族服飾產業,使彝族服飾成為楚雄一張靚麗的名片。
彝族服飾培訓班
彝族服飾展演
楚雄彝族服飾
彝族繡女交流學習
二是舉辦系列宣傳活動。在桃源湖組織彝族左腳舞、大三弦舞、原生態的歌舞表演;在州文化活動中心、市文體廣電旅游局、桃源湖廣場利用懸掛布標、非遺展板展出、宣傳單發放、放映非遺名錄專題片、滾動放映非遺日宣傳口號等多種形式進行宣傳;邀請州、市電視臺對非遺日系列活動進行采訪報道,對非遺日口號進行滾動式播放;請楚雄日報專版刊登楚雄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專稿。
楚雄市桃源湖畔彝族左腳舞方隊
三是配合祿豐縣文體廣電旅游局做好非遺節目展示展演活動。配合祿豐縣于11日晚,在祿豐縣民族演劇院開展祿豐皮影戲、活動戲、金山羊老鼓舞、中村彝族遷徙舞等原生態的節目展示展演活動。
楚雄州慶祝第十一個中國文化遺產日系列宣傳活動,進一步宣傳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法規,展示楚雄州在文化遺產保護中取得的成果,增進廣大公眾對文化遺產的認知,營造全社會共同關注和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良好氛圍,讓廣大公眾積極參與文化遺產保護,共享文化遺產保護成果。通過舉辦彝族服飾(刺繡)培訓班、彝族服飾時裝走秀、非遺項目系列展演活動等,充分展示了傳承人的技藝特長,展示了非遺保護成果,進一步提高了人民群眾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的自覺意識。鼓勵全民共同行動起來,留住鄉愁,留住記憶,留下文化命脈。為文化遺產點贊 ,為美麗彝州添彩。
文章、圖片:白愛榮(楚雄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