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至7月1日,中國扶貧基金會委托專業拍攝團隊深入昭通市魯甸縣拍攝非物質文化遺產紀錄片。專業拍攝團隊一行四人深入昭通市魯甸縣古老的文化腹地,對水磨鎮苗族傳統服飾制作、梭山鎮竹編制作技藝、梭山皮紙制作技藝3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部分內容和環節進行全記錄視角的拍攝。
7月1日,拍攝團隊一行在昭通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負責人楊志坤、辦公室主任楊云彪、非遺專干楊璐的陪同下深入水磨鎮水磨村溝頭社,對苗族傳統服飾制作的撒麻過程以及由勞動生產過程衍生出“撒麻舞”進行專門拍攝。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在協助拍攝的同時不斷向來自北京的專業拍攝團隊學習非遺拍攝的技巧以及調查記錄的獨特視角,他們高檔的設備、獨特的視角、高超的導演、互相配合的團隊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讓我們認識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差距。
魯甸縣水磨鎮的苗族傳統服飾,由苗族婦女織麻紡線、精心刺繡而成。做成一件衣服需要近一年時間,主要工序有撒麻、割麻、剝麻、接麻、紡麻、煮麻、洗麻、績麻、上機、織布、裁縫、刺繡(蠟染)等工序。苗族服飾精美秀麗,圖案質樸,做工精細,色彩分明。苗族婦女服服飾由披肩、背心、裙子、腿帶等部件構成,披肩和背心有多種花紋和圖案,象征美好的家園;裙子上有兩條紋路,代表長江、黃河,方塊代表田園。后吊有羊毛線拴成的銀鈴8個,象谷穗,象征豐收的愿望,用麻布、羊毛織成;苗族男子服裝由披肩、背心構成,腰系麻布織的腰帶,每逢節日都要穿由紅、黃、白、藍、黑五色構成的花衣服,背心處配一塊60cm×40cm的繡花方塊巾,上吊8根墜穗,也象征豐收的谷穗。苗族服飾承載著苗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傳統工藝,被譽為“穿在身上的歷史”,有較高的文化藝術價值。
“撒麻舞” 在水磨鎮這片神奇的土地上世代傳承, 是一套模擬勞動生產過程的舞蹈,是苗族古老的傳統藝術,水磨境內保存完好的撒麻舞再現了苗族先民勤勞勇敢、熱愛生活、善于耕織的生活場景,舞蹈由挖地、撒麻、割麻、剝麻、洗麻、接麻、紡麻、織麻八個舞段組成,舞蹈動作瀟灑自如,動作幅度大,節奏感強,敘述成分重,每一個動作都能都能看出它所表現的勞動姿勢,每一舞段表達一個內容,呈現出一幅動人的勞動場面。撒麻舞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再現了古代苗族勞動生產情況,表現了苗族婦女勤勞活潑善良的品格。是民族民間舞蹈中一朵鮮艷奪目、絢麗多姿的山花。
魯甸“8.03”地震中外矚目,也讓世人關注了這個世外桃源。魯甸民族眾多、文化繁榮多樣。許多優秀傳統文化已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急需保護和傳承。中國扶貧基金會正在拍攝的“魯甸非物質文化遺產”紀錄片,旨在以魯甸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進行紀錄宣傳,號召公眾關注地震災區扶貧攻堅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踐行影像保護保存文化遺產的道路。
供稿:昭通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編輯:王海(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