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當中正當朝,二嫂薅草后頭搖,東一鋤來西一鋤,不如我來幫你薅,咿呀呀哈嘿,幫你薅……”
10月8日,綏江縣中城鎮中村茶山上山歌聲聲回蕩著,寒露時節,高達1300米的山上已有深秋的寒意,眼前卻是熱火朝天的忙碌景象。只見當地村民們穿著統一的服飾,隨著打鼓匠的鼓聲響起,村民們拿起鋤頭,邊鋤草,邊唱山歌。“山歌”鏗鏘激昂、節奏鮮明,鼓舞干勁在微微的風中,歌聲響徹山谷??
“打鼓草山歌”是從清朝“湖廣填川””時開始從楚地傳入金沙江流域,融合了川滇文化而形成一種特殊曲藝形式,它是一種與生產勞動緊密結合的漢族民間曲藝,在綏江廣大農村流傳久遠。廣大農民在薅鋤田地莊稼時一邊鋤草一邊唱歌,甚微愜意。
綏江文體局十分重視“打鼓草”的保護傳承工作,通過不斷努力,“打鼓草山歌”成為市級非遺保護項目后,采取更加積極有效的措施,開展了豐富多彩保護傳承活動。
近年來,由綏江縣文化館、中村村委會牽頭,組建了一支20余人的打鼓草山歌演唱隊,他們經常性地開展交流和排練活動,以老人帶新人的辦法,讓這一古老的民間歌謠傳承給年輕的一代,山歌隊還經常性參加縣上的一些演出活動,讓民間山歌為更多的綏江人所熟悉。
為讓更多的人了解、認識“打鼓草山歌”,對外展示綏江別具特色的民間音樂,我縣邀請市文化館專業教師對“打鼓草山歌”進行提煉,并由市、縣兩級文化館組成的三區人才服務組進駐中村與村民同吃同住,不斷豐富完善表現內容和形式,力爭在昭通市“第二屆民族民間文藝匯演”的舞臺上亮相,讓綏江“打鼓草山歌”越唱越響亮??
文章:楊瑩 李彥霖(綏江縣文化館)
圖片:楊瑩(綏江縣文化館)
編輯:王海(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