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0月12日云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浙江培訓班開班以來,學員已經在浙江師范大學度過了4天,他們充滿激情,在老師的幫助下,很快適應了新的學習環境,實現了從大師、工匠到學生的角色轉變。
今年四月,針對我省非遺傳承人群商品意識不強,走市場能力較弱,傳統技藝融入現代生活能力有待提高的現狀,我們借助浙江省優勢,積極與浙江省文化廳溝通對接,聯合浙江師范大學專門為云南訂單培訓一批傳承人群。經過精心策劃,金秋十月,共選送100名木雕和紫陶技藝傳承人群走進浙江師范大學,整建制參加文化部、教育部2016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培訓。這是我省第一次選派傳承人群跨省培訓,也是我省開展省際間非遺保護交流與合作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實踐。這次培訓,具有以下亮點:
廣泛動員,精心組織。各級領導高度重視,經過省、州、縣文化部門的層層動員,認真遴選,在參與報名的三百多名傳承人群中精挑細選出符合條件的100名同志參與培訓。出發前,多次召開動員會,領導親自作動員。學員整體素質較高,有國家級、省級傳承人弟子,還有州、縣級傳承人,有的中專、職高畢業,有的碩士研究生學歷;年齡結構較為合理,絕大部分是80、90后,少數是70和2000后;求知欲望強烈,他們跟隨師父學習多年,已基本掌握傳統技藝的精髓,但對如何促進傳統工藝提高品質、形成品牌、走進生活、增加就業,促進形成有民族特色的知名品牌乃至國家品牌仍然充滿困惑。他們倍加珍惜這次難得的學習機遇,嚴以律己,勤奮好學,樹立了云南傳承人群紀律嚴明、文明禮儀的良好形象。
化整為零,自我管理。我們采取化整為零,責任到人,自我管理的方式,將學員按專業分為兩個班,每班50人,選班長、副班長各一人,每10人編為一組,各選出組長一名,負責管理學員的日常學習和生活。幾天來,班委們認真負責,主動與班主任、生活老師聯系溝通,及時解決困難和問題,讓大家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提高了學習質量和效率。
學員在上素描與速寫課
以人為本,暖心服務。浙江省文化廳和浙江師范大學的領導、老師們為培訓付出了辛苦和努力,從師資團隊、課程設置、教學安排到班主任的選配以及后勤保障無不體現出以人為本,暖心服務的宗旨。例如,為學員精心設計互聯網+市場營銷、創意產品與知識產權、傳承人講壇與學術沙龍、大匠至心?杭州論壇—第八屆浙江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等教學實踐環節;準備專業課所需的工具、材料;因火車晚點,報到之日,領導和老師們耐心等待,直至學員安全抵達,并與大家共進晚餐;安排入住專家樓,且考慮到夫妻、父子關系;教工食堂就餐等,細微之處都凝集著深情厚誼。
全體學員與浙江師范大學校領導、老師合影
我們深信,在浙江省文化廳的關心幫助下,在浙江師范大學領導和老師們的共同努力下,云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定會珍惜時光,刻苦努力,用優異的成績回饋各級領導和老師們的厚愛,云南首批非遺傳承人群跨省培訓定會綻放美麗的花朵,我省開展的省際間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與合作定會收獲豐碩的果實。
云南省文化廳非遺處